安庆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点亮格桑花的音乐梦中国青年报
TUhjnbcbe - 2022/11/13 19:16:00

扫一扫看视频

近日,在海拔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完全中学,音乐教研组组长韩龙看着一个个藏族孩子学唱*梅戏经典曲目《树上鸟儿成双对》,感觉“这趟没白来”。

年,韩龙考入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次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从戎服役,退役后重返校园,后在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担任音乐教研员。年,韩龙加入安徽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在新疆皮山县支教1年。年9月,作为安徽省第七批援藏教师,韩龙又踏上了援藏之路。

援藏的日子里,韩龙经常提醒自己:“来这里是为什么?每天要教什么?离开的时候能留下什么?”

一年多来,经过创办*梅戏社团、音乐特训班、创作歌曲等实践摸索,韩龙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要做好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也要留下教学经验,为“格桑花”点亮音乐梦。

在当地开展*梅戏音乐教学并非是突发奇想,韩龙在来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安庆是*梅故里,我大学时便喜爱*梅戏,我想让西藏的孩子也能领略*梅戏文化。”来西藏两个月后,韩龙开始着手组建学校的*梅戏社团。

为了让藏族孩子对*梅戏感兴趣,韩龙尝试打破师生身份界限,与孩子们互相分享家乡的音乐文化。

高二年级学生益西拉姆接触*梅戏后便“深陷其中”。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梅戏社团从刚开始的几人发展到多人。

韩龙的想法不止于教唱*梅戏,他还思考:如何让藏族文化与*梅戏文化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韩龙先邀请当地老师帮忙将*梅戏歌词翻译成藏语,并带领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上演出。他还将*梅戏曲调与藏族的锅庄舞结合,创作了音乐快板节目《感*恩、跟*走》,社团活动时,带着学生跳。在他看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

韩龙观察到,很多藏族孩子有音乐天赋和音乐梦想。他主持开办音乐高考特训班,从高二开始培养,为参加艺考的孩子针对声乐、钢琴、练耳、乐理等考试内容进行培训。

每周三、周六下午是特训班上课时间,也是高二学生扎西次仁最期待的时刻。几个月前,这名学生还因掌握不好发音而焦虑,甚至想要退出。韩龙注意到,扎西次仁不是个例,这里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唱得比较随意。课下,韩龙根据他们的反馈和唱歌习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毕业至今,韩龙创作过近60首原创歌曲。进藏两年来,韩龙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共产*领导下,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的“小康细节”给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工作之余,韩龙随身带着纸笔,及时记录下脑海中蹦出的语句和旋律,将山河风光、民族文化、英雄事迹写进旋律。

去年,韩龙在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时产生灵感。“片中人物为了追寻理想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用笔画出家乡的百亩稻田,为什么我不能用音乐展示美丽的西藏呢?”很快,韩龙完成了歌曲《幸福吉祥》的创作。

“红顶白墙恋新房,酥油香四方;书声琅琅曲飘荡,五星红旗迎风扬……”确定了歌唱小康生活主题的歌词后,韩龙又根据藏族舞蹈风格调整了编曲,加入现代化乐器,让歌曲更适合高歌欢舞。目前,《幸福吉祥》已编入校园广播体操。

今年3月,为致敬保家卫国的戍边战士,他申请来到海拔多米的错那边防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创作完成音乐作品《行走的界碑》。

目前,山南市完全中学的学生都已学会了这首歌。“我不仅在音乐课上教唱,在*史课上也会教唱,想让孩子们在学习*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他说。

(实习生徐巴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王磊通讯员韦明慧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点亮格桑花的音乐梦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