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媒体折戟之殇精英出走,元气大伤,信任 [复制链接]

1#

文丨陈安庆

新媒体发展背后,其实是一部传统纸媒衰败史。

纸媒不能死,疫情后有人挺纸媒。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今,缺乏的早已不是信息,而是有价值的信息:有深度、有逻辑、有观点的内容,永远具有稀缺性。

万物互联的时代,真实,可信应被提上日程,而不仅只是高呼的宣言。

但是,现实很悲惨——精英出走,元气大伤!传统媒体里没能打的人了吗?穷,揭不开锅了,也养不起牛人了,这恐怕是传统媒体老总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了。

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

美国学者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

没落贵族哀怨之歌:媒体人特权和社会地位的衰落。

就像是星巴克的杯子,哈根达斯的冰激凌,游园惊梦一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遥想当年,青驹过隙的一瞬,骏马上头戴花冠,披风微张,傲视远方,睥睨天下,恍然南柯一梦。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催生的新型传播正加速解构和重构传媒生态,导致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日益面临挑战。

国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王永治预言,腾讯网原总编辑王永治年接受采访时则认为,年可能三分之二的纸媒“关停并转”,多数媒体人将在到年期间大量下岗。

新媒体,是一夜冒出来的吗?

在世界上,早在年,就已经出现新媒体的名词称谓。

现在,通过移动进行支付,以及移动互联网,已让传统媒体,失去了曾经占有的大量市场。

有人说你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传统媒体比新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大,这正是媒体最核心的实力。传统媒体很厉害,官媒就是权威,就是不愁没人看,就是正统,新媒体不正经,但是你看看官媒惨淡的流量和受众分流的现实情况,恐怕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传统媒体深陷困境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所导致的受众连接失效,导致传统媒体陷入恶性循环。

还有人说,传统媒体最缺的不是内容精英,而是经营人才。搞钱的人很重要,但是问一句,没有内容,没有品牌,没有影响力,你搞钱的人,出门还能搞到钱吗?

传统媒体业,不仅缺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其实更缺内容生产的精英,如今精英出走,你搞钱的现在出去讨米,还好讨到米吗?

有人说现在我们党报党刊人家日子就很好,你别胡说八道,唱衰媒体?你恐怕产生了错觉,错把政治经济恩赐的特别机会和稀缺垄断资源,当成是自己的努力和水平。你要真能,你离开哪些党报党刊自己出来混,下海游个泳不被淹死,不被饿死,还是像以前那样傲娇,牛气冲天一个试试?

等着吃救济粮,那便是等着优胜劣汰法则的灵验,其实不还是等死吗?

纸媒关停的各种消息,不停传来,电视的日子好吗?年1月1日起,上海纪实频道和艺术人文频道整合调整为纪实人文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和电视剧频道整合调整为东方影视频道。艺术人文频道和东方电影频道停止播出。

这些被关停的频道,已经丧失了使用及修复价值,形成严重的沉没成本,因此果断放弃,才能够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盈利和内容竞争力不好的,与其撑着,不如关掉。

一、传统媒体人搞的新媒体,为什么没人爱看?

长期以来,传统的传播方式带给人的思维定势,严重制约着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

新媒体的即时性、高交互性、内容新颖、接地气,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战斗中,输多胜少。

传统媒体还剩下个啥?舆论场收缩、时效不足、传播力下降、影响力减弱。

新闻人遭遇了公众和媒体机构的双重背叛。

1.公众与媒体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

公众对媒体人的不信任,体现在很多时候公众宁愿相信虚假新闻而不相信主流媒体。流言满天飞的时候,流言成为了“新闻”。

对于媒体人来说,他们辛辛苦苦采写的新闻,没有读者没有流量,却让位于那些网络喷子,权威丧失,信任全无。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是新闻真实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也许处于后真相的人们对于信息的敏感度远远超过了与媒体人之间的信任达成。而现在新闻的快速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信息的滞后使得公众先接受其他来源的新闻。

假新闻和只唯上不为下的宣传报道模式,加剧了公众与媒体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2.从专职到全能,从信息生产到信息微商,新闻人职能被重构

如果说,报纸停刊和电视频道关停并转是时代所迫,大势所趋,大量媒体人不得不面临生存空间被压缩和被媒体机构裁撤的危机。

如今,新闻人的“第四权力”丧失,职业地位丧失,先不说无冕之王,社会政治地位多高,在很多方面,职业生存危机随处可见。

一是新闻公益性让位于商业性。从内容为王到流量至上,新闻的双重属性有时候成为了矛盾,甚至演变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矛盾,传统媒体要公益不要流量,而新媒体要流量不要公益,割裂了两者关系。但现状是,谁流量大,谁能抓住眼球,这确实是衡量一篇新闻成功与否的最大标准之一。

二是新闻人主导权丧失。记者和编辑不仅要对内容负责,每天奔忙于会议、人群之间,努力生产新闻;不仅如此,将内容加工好之后,还要对销售负责。

人人都来爱裘爷:今天主任和我说每个人都有十二份订晚报任务……X,万能的网友们,你们谁还没订晚报啊,来我这订一份呗。

淡淡红茶:单位有订报任务,万能的亲们,有没有家里或者单位需要订**都市报的?要是有请跟我联系吧。

记者崔永利:又到征订报纸的季节,一些报社又开始给记者下达征订任务了,每个记者征订数百甚至上千份任务,而订报任务在某些报是一重要考核指标。

不管是“卖报”还是发朋友圈,他们变成了信息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很多媒体人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像“微商”,每天发布十几条文章推文,为博得阅读量,不惜经营朋友圈。

传统媒体,如何维持生存和谋求发展?革命,革自己的命,否则死路一条。

不要仇视和抵触,而是自省和融合。

向新媒体学习!

树立互联网思维,要打破新闻话语垄断,与受众双向交流互动,让民众掌握话语权。

在转型中提升复合营销的能力,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新型人才。

二、新媒体自媒体都是乌合之众,水平都不行?

有人说自媒体、新媒体门槛太低,人员良莠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难以完成有深度的报道,更不会写党报党刊社论、新闻评论,都是二把刀,水平不行。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厉害,新媒体比不上传统媒体。

真是这样吗?你自己也不瞅瞅,现在传统媒体里面还有多少精英了?这些人都跑到哪里去了?瞅瞅自己队伍好不好?还有多少能打的悍将、猛人?

大家刷屏的好文章里,更多的不是来自传统机构媒体,而是来自富有个性的自媒体写手。

雷同刻板的版面设计,如出一辙的报道风格,清汤寡水的内容,精英在哪里?是不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能力以及议程设置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对传统纸媒体实现了全面的超越和颠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新媒体人经常会在不同的公开场合,表达其对于传统媒体人的不屑,而传统媒体人也同样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新媒体人的看不起。互联网经济体量之大,影响之巨,其本质原因在于低成本的价值实现。

在过去,纸媒体拥有中心化的组织,垄断化的渠道,拥有中心化传播为标志的媒体运营模式。

而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这种中心化的媒体运营模式。去中心化、草根化、社交化的新媒体形态和产品颠覆了纸媒体的垄断性格局,整个媒体生态进入了无中心化的自媒体时代。

我们知道,纸媒以新闻纸为讯息载体,报纸、杂志传播介质单一,缺乏互动。纸媒讯息的滞后,时效性的落后,纸媒受编写体系限制以及印刷时间影响,信息时效远远落后于新媒体。

当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再报简单的消息,黄瓜菜都凉了。大家早已通过智能手机阅读过了。纸媒成了炒冷饭的信息二传手了,虽然煞有介事地卖力做好了精美的版式,但是阅读第一落点的兴奋感,在读者眼中已经荡然无存,不新鲜了,看过了,再好的内容,也会出现阅读审美疲劳,没劲。

再次回到传统媒体的困境问题,关于纸媒猝死这个问题,“王永治预言”似乎成为一道魔咒,盘亘在纸媒从业者的心间。

王永治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点:

1不是新媒体搞死了旧媒体,而是用户放弃了纸媒,转移到了新媒体。

2新会旧媒体的融合是“假婚姻”。新旧媒体是水与油的关系,不可能融合。为什么报纸死掉?单就内容来说,是纸媒人到了知识、思维、技能的天花板。

3纸媒要生产网络媒体生产不了的内容,目前来说就两块,一个是深度调查,一个是一锤定音式的评论,然而纸媒把这些放弃了。做短平快的新闻纸媒远远没有互联网快。

王永治的所谓预言观点抛出后,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大震撼。到年夏天了,各大媒体加速媒体融合,但是传统媒体搭建的各种融合平台看似热热闹闹,但仔细看看,却没什么内容,没什么令人广受追捧刷屏的好作品,好原创了。

三、融媒转型,传统媒体口号喊了很多,如今还是要重提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融媒体转型,喊过很多口号,比如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关系为王,平台为王、流量为王,现在我们越来越看清楚的是,还是要重提内容为王。

原创内容,是媒体融合改革中,留住用户,建立良好口碑的重点!

过去,我们在新媒体技术优势冲击下,曾经出现过对内容为王的否定,我们曾经浮躁过,也一度动摇过,甚至迷失过。

现在我们经历了几年热闹发现,媒体形式上融合了,但是和新媒体、自媒体比,我们现在的内容呢?人才呢?优质原创呢?

从传统媒体来说,内容是好的原创新闻作品,采编加工后,优质的融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VR、H5和可视化的动态数据。

一直以来,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并坚信一点。

传媒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内容为王的实质是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我们知道,以往传统媒体在追索事件、挖掘故事、阐释背景、评估变化、分析影响方面有强大生产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题很多,明显得像和尚头顶上的虱子。

传统媒体融媒突围,一个最大的诟病是——换汤不换药,假融合,穿着新鞋走老路。

为什么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很难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旧媒体并不想变成新媒体,或者说它们也不大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新媒体。新旧媒体看上去是各自干着不同的事情,新媒体也不会变成传统媒体。

现在的情况是,旧媒体喜欢拉着新媒体的大旗,继续做着传统媒体的事情,实际上是假融合,假改革,自欺欺人!

四、最大危机是缺乏做好内容的人,精英出走,内容萎缩,元气大伤!

从人才流失角度来说,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最大的问题是,好比一个包工头,要搞个大的建筑项目,自己投入很大,架子都搭好了,能干活的业务骨干农民工跑路了。

现在搞媒体融合,其实最大危机是缺乏做好内容的人,精英人才出走,内容萎缩,元气大伤。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不放假的何止是记者,一整条线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休息。

倘若说记者的存在仍有价值,那么送报人们这样辛苦的运送工作,只为了把一张张薄薄的报纸及时送到早在手机上了解了前一天新闻的用户手上。这样的工作,还有存在价值吗?

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式微颓靡,或是一颗颗不再甘心旧体制官僚化束缚与躁动,都促使了一波一波的离职潮。

纸媒的效益不景气,导致纸媒人才大量出走,选择知名企业就职,从事对外宣传、公共关系等职位。纸媒体最核心的人脑资源大量外流,名记名编,将帅之才集体出走,精华消失殆尽。

遭嫌弃,无人喝彩——纸媒和传统电视台面临数字转型。

比起线上各大电子报刊恰到好处的广告植入以及自媒体的高流量曝光,报纸杂志的广告已经几乎无人问津。

广告商宁愿花钱投主播也不愿考虑风雨飘摇的报社,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没有广告就没有钱维持经营。如果说对于大报社而言是“割块肉”的话,那么对于没有国家兜底的小报馆而言,几乎是遭受“灭顶之灾”。倒闭成为难以逃脱的结局。

纸媒正在变成奢侈品,纸媒的优势并不代表纸媒的未来。面对无情打击,前途未卜,难道纸媒真成了夕阳产业、落后产能了吗?

日益下降的开机率,上到党政领导、中产阶级,下到普通百姓,对于电视很多时候“充耳不闻”,从家家必买、结婚必送、饭后必看的接往外界,休闲娱乐的媒介,变成家庭一角冰冷的机器。

重数量轻质量、重开设轻建设,已经成为不少传统媒体电视台和报社的通病。媒体的重新洗牌,降薪、裁员,甚至倒闭,已经不是新鲜事,频道关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就说电视吧,摆上台面的广电问题,像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奄奄一息,半死不活;对媒体人一再减薪降薪,而收视低迷,很多频道、节目名存实亡,对空播出。同时,问题的原因又在于它体型庞大,空有一身肥膘而握拳无力,节目内容同质化,频道定位雷同化,大量资源养着空壳。

五、传统媒体里越来越没几个能打的人了!

在失去了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深度报道的优势后,短平快的纸媒市场越来越受限,人才的流失加剧了纸媒的困境。

现在,虽然大喊搞媒体融合,也搞了5年了,但是,传统媒体里真的没几个能打的人了!

内容为王到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平台有了,融合也搞了,但是然并卵,没好的内容生产者了,没黄金一代的高手了!

内容为王的出路在于内容的差异化,精品化,但是信息泛滥的移动互联时代,你仔细想想——现在传统纸媒体,还有多少值得大家刷屏的好内容!?

纸媒,从新闻纸变成宣传纸——写谁谁看,谁写谁看。难道纸媒将从新闻纸变成宣传纸?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既然如此,只保留党报便是了。那对于除党报外的媒体,继续保留“油墨”和“纸张”还有必要吗?纸媒人的饭碗真要砸了吗?纸媒路在何方?

人才流失率高、青黄不接的传统媒体,兵荒马乱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做好内容,面临困难。

不仅采访一线缺乏能打的,精通新闻采编和市场竞争的营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将帅之才,更是少之又少。

年年底的时候,有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曾经搞了份《河南传统媒体人才流失状况调研报告》,报告里说,以《大河报》为例,近5年人才流失近80人,占采编人数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流失人员结构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偏年轻化,工作年限大多在5年以上、10年以内。流失人才的去向主要是到新媒体、企业和自主创业。

就算是体制内的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核心骨干人才离职也是一批又一批,招不到优秀的能打的人,能打几下子的人呢,又都蠢蠢欲动,想跑路。

六、人才流失严重,人心散了,队伍不稳定了

媒体融合,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但是,你没钱养人了?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坍塌,薪酬待遇没有竞争力,成就感也不大了,士气也不振了!那就跑路呗!不跑,等着饿死?

为什么跑路,没别的一是钱,没给到,二是心,受委屈了。

为什么觉得委屈了,干活的都是没编制的聘用制的,不干活睡大觉的都是有体制依赖的有编制的,身份和编制不能解决,不平等是老大难问题。

名分不能给,钱也没跟上,人家凭什么把自己姑娘熬成婆,跟着你混,看不到希望,人家还能留吗?有资源有能力的,人家自己出去玩了。

传统媒体记者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在压缩,伸展拳脚的舞台,也越来越小。言论空间收紧,政治高压,体制愈加板结化,媒体报道已经很难能像早期那样,影响到公共政策和推进变革了。

媒体权威的软埋和舆论监督遭遇权力和资本的围剿,越来越成为一大阻碍,澎湃新闻、新京报、红星新闻、上游连河南原阳一个小县城都监督不了,一群记者被打就说明了问题,媒体监督咸阳妇幼保健院被当地斥为给美帝递刀子,拒绝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监督的范围和力度,受到很大限制。

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独立调查功能基本丧失,留下的要么甘心做歌功颂德给金主营销的变相软文,想做真新闻、说几句真话的媒体没几个了。

在传统媒体,哪怕你工作了15年以上年富力强的顶级黄金名记者,和另一个刚刚入行才工作两三年的小年轻记者,两个人在付出同样成本的前提下,收入水平差距很小。

从业者的资历、社会资源和经验积累,很难表现在收入上。

七、穷,揭不开锅了,也养不起牛人了

传统媒体的管理制度薪酬机制,存在大问题,穷,揭不开锅了,也养不起牛人了。

大部分传统媒体高管,在离职后选择创业,自己把资源带走,自己不受气的自己玩去了。

还有很多人加入新媒体或是互联网公司,成为内容制作中坚。

另一部分是成为自媒体人,已经获得大量粉丝的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离职后通过新媒体成为一名自媒体人,不少人也活的悠闲自在,有自己的名气和粉丝,知名度也大,不需要外部品牌,自己就是品牌,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新型人才观,已经不再把“一旦拥有、享用终身”的学历、职称当作主要衡量标准,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的人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是人才;在甲地不是人才,在乙地可能就是人才。

年富力强的,正值打年的优秀一点的跑路了,老弱病残混日子或者说能力不济的继续混日子。

八、传统媒体到最后越来越像个养老院、老干部疗养院了

已然在业界历练成熟的媒体人,辞职自己玩,成为一种大方向,传统媒体没能为人才提供继续生长发展的空间,却给了以往的资深媒体人提供了仰望前方远方的资本。

大部分传统媒体人,拥有互联网信息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人脉、多年的媒体经验、职业的采编操作技能,这些都是一笔不菲的资本,可以待价而沽的。

如果说传统媒体现在搞热火朝天的媒体融合,不注意内容为王,优秀人才建设,不能够对症下药,改变不了现在的薪酬和管理制度,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将会得不到遏制。

融合的架子搭建好了,没大锤给你搞事情,迎来的也是无法驱动机器的尴尬境地。

经历黄金一代的老媒体人真不能打了吗?廉颇老矣了吗?

也不全是,那啥原因呢?

传统媒体的硬件实力,确实让自媒体平台难以媲美,但是人不行了,不愿意卖力了,人事和待遇问题不给力,就不愿意出力,不是真不能打,而是真不愿意打了,卖力打啥也没捞着,为什么要真打?

账目上有钱,但是一分钱都不会拿出来给你提高待遇,眼瞅着等着领导视察来的中央厨房大厅,这个实际上的秀场,落满了灰尘,就是不给你加一分钱工资。有人甚至直呼,融合不融合我们干活的不清楚,清楚的是待遇没一分钱加的!

今天说的这些话,句句发自肺腑,都是诤语良言,传统媒体里面的上上下下,继续墨守陈规,还是依样画葫芦改革,或继续傲娇不可一世,或消磨激情,几番挫败后,算了随便混吧!

你们看着办吧!

目前,AI在新闻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工智能的运作深入到了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包括新闻的素材收集、制作和推送。例如“PGC+UGC+MGC”的模式的出现,AI+编辑的代表有新华社的小新,以及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内容个性化推动的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一点资讯等。

虽然,智能机器人还无法完全取代记者、主播,但是剔除竞争力弱的记者、主播还是绰绰有余。吸收电视媒体的专业人才,全媒体团队,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原有的组织资源重新排列组合,以期达到最优配置。

只有明晰了自己的定位,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才能不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骄矜于自身地位而不愿进步者,还是早做打算,不要拖行业后腿了。

还记得老媒体人朱学东说过一句话,自大狂蔑视受众需求,习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自恋狂漠视受众需求,只要自己爽就行。很多媒体很多人至今还沉迷其中不自知,这尤为可怕。

九、正视短板,传统媒体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妄自尊大

媒体,是讲求实战的行业,媒体是信息生产单位,不能打,不能吃苦,没有战斗力的,终究要被淘汰,养闲人迟早把自己也拖死!早打个强心针,总比温水煮青蛙,西湖歌舞几时休,天天盲目自恋自嗨,浑然不知自己已如履薄冰,身处险境要好。

大部分记者觉得从事传统的新媒体行业,没有了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而且收入不高还吃力不讨好,所以大部分会选择放弃。

失望、绝望,信心毁灭,看不到希望,是骨干离职大潮形成的根本原因。传统媒体进行“互联网+跨界”转型战略,又觉得是不务正业,我一干媒体的,怎么能天天网上卖山货皮草?

这几年,传统媒体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实际上大多数是隐形的贫困人口,穷人的新说法是——价格敏感消费者。

在新媒体的围剿之下,传统媒体是否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只能自怨自艾,任由世人唱衰?

传统媒体看来要进一步动大手术了,特别是要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人事和薪酬体系层面,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了,要不然还是留不住人。

十、传统媒体消亡,好像小煤窑——关停并转,这只是时代大幕下的盛大的告别!

时代席卷,逃无可逃。

覆巢无完卵,灰色的连带卷入风险。

去年一则消息传遍了媒体人的朋友圈。网爆东北媒体欠薪12个月,逼得记者下班替人搓澡、卖苹果来补贴家用。

当时有鸡西新闻传媒集团职工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呐喊,鸡西新闻传媒集团已拖欠其11个月工资,现在自谋生路,想通过帮助亲戚分销苹果的方式缓解生活压力,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惠顾。

从媒体人到搓澡工,需要多远的距离?这个距离应该就是从大众媒体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距离,是从传统媒体吃香到传统媒体衰落的距离。

这几年,从知名全国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到《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新农村商报》等行业报,再到《赣州晚报》《安阳晚报》等地市晚报,告别声声。

那是报纸的辉煌年代,也是报人记忆中的荣光。覆巢无完卵,一张张报纸的消失,也是无数新闻人的下岗潮。

不完全统计,从年到年间,无数报纸停刊,无数报人被迫“逃亡”。

1月1日,《今日早报》停刊。

1月1日,《都市周报》休刊。

1月1日,《九江晨报》停刊。共出版期。

1月1日,《天天商报》休刊。

1月15日,《战旗报》《战友报》《战士报》《前卫报》《前进报》《人民前线》《人民军队》完成历史使命,宣告正式停刊。

7月4日,《赣东都市报》休刊。

9月1日,《时代商报》休刊。

9月3日,《时尚生活导报》休刊。共出版期。

1月1日,《京华时报》休刊。

1月1日,《东方早报》休刊。

《北京娱乐信报》《球迷报》《大别山晨报》《皖南晨刊》《白银晚报》《台州商报》《湘潭晚报》等年1月1日休刊。

年1月1日起,《无锡商报》将永久关停,与《无锡日报》合并。

同属天津的《渤海早报》《假日天》自年1月1日起休刊。

年6月22日《西部商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6月23日起休刊转型

《北京晨报》出版至年12月31日时将停刊。

10月26日,江西商报社发出《敬告读者》:江西商报从年11月1日到年4月30日休刊。

8月,广西少年报社和金色年华杂志社宣布注销,整合为广西共青团融媒体中心。

9月4日,江苏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淮海晚报》发布声明,《淮海商报》将与《淮海晚报》合并出版。

《京郊日报》《黑龙江晨报》《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黄山日报·黄山晨刊》自年12月29日起停刊。

12月29日,《安阳晚报》出版最后一期。

年1月1日起,《黑龙江晨报》将停刊。

《法制晚报》年1月1日起将休刊,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年度《北京晨报》报纸停刊,不再向读者征订。

自年1月1日起,《今晨6点》停刊。

《赣州晚报》《郴州新报》《新商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春城地铁报》自年元旦起停刊。(以上资料来源网络整理)

报纸停刊,纸媒日子不好过,电视台同样也是这样。辽宁卫视发不出工资了,北京台收入减少了十个亿,河北卫视靠贷款维持……

虽然以上消息未被证实,但能够被证实的是,电视台广告招商全面下滑,有电视台因播出违规广告被停播勒令整改,为缩减支出上海东方卫视直接砍掉了两个频道,多地电视台爆发“讨薪潮”,许多三四线县市广电台的栏目,招个实习生都困难了……

光阴,倏然滑过。

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

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

谁,又从谁的冬季里消失,潮湿了眼泪

这些年傲娇地在传媒江湖游走,做了很多年流浪记者,坚持一直独自走在路上,看看沿途风景,并没有为谁停留下来太久。

这些年浪掷的岁月中,有欢颜有泪水,时而小隐于林,时而大隐于市。

微光照耀中,兜兜转转中,履行自己最初的承诺——只想做一个职业传媒人,仍在路上,仍在书写,仍在继续......

也许有一种挚爱是恒长,寂静的,犹如潮汐中,沉默翻涌的浪花,深埋下许多故事......

繁华跌宕,萧条沉淀。

记忆中的那些碎片,陪我走在所有漂泊和安定的路上。

依然记得,曾经的那群新闻追风少年。

如今少年已不在风中,我们还在怀念白衣飘飘的年代。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老男孩们,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