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怎么花钱的这个道理,你该庆幸早知道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有一个知道的很早,一直在实践且真正受益颇多的道理——简洁消费:

每次主义、替换原则、理性四问

这个道理我是从对“冲动消费”的人群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下面我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要搞清楚冲动消费,我们先搞清楚正常消费是什么样子。相比冲动消费,什么是正常的消费行为呢,正常的消费行为应该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我们要想完成一次消费,一般要经过:识别需求、搜索信息、评估选择、决定购买四个环节。

也就是说,正常的消费行为,或者说是理性的消费行为,起源应该是有需求,再通过评估多个选项,做出最优消费决策的过程。

但在实际消费中,我们并不总是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而且很可能会直接越过一些环节,产生冲动,直接消费,这就产生了典型的冲动消费。

我总结了三类“冲动消费”的人群:

第一类,打折促销的购物狂

第二类,过度自信的收集癖

第三类,收支失衡的新穷人。

刺激性消费:打折时的购物狂

最冲动的消费行为,恐怕就是「刺激性消费」了。也就是我们的消费行为不是来源于真正的需求,而是来自外部信息刺激。比如因为促销打折而催生的抢购行为。

我有一个朋友,每年双十一都是她的囤货节。她会买足全年的洗面奶、纸巾、各种服饰、过冬装备、电子产品、甚至是婴儿的纸尿裤。但其实,她常常在商家打折促销的攻势中买了一大堆东西,却发现去年囤的东西过了一年才用了一半……

这种冲动消费,与打折促销有关,也与她想占便宜的心理有关。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便宜的商品,但是所有人都喜欢占便宜。

很多商家就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让消费者受到价格刺激,购买远远超过自己真实需求量的东西,在心理学里,它被称为「锚定原理」

锚定是什么意思呢?你购物的时候,价格标签上,或者网页上有两个价格,一个是原价元,一个是促销价元。你一看,原价这么贵,现在打五折呢,我多买一些吧,买越多省越多呢。很多人在打折促销时抢购了平时根本用不完的量,还给自己冠上省钱小能手的名义,其实都是上了「高价锚定」的当。

那为什么我们会上这个不太高明的当呢?因为我们大脑中做价值比较的中枢有点笨,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一旦眼前这个东西是陌生的,就只能简单地拿第一眼看到的价格当参照,也就是「锚定价格」。

除了确实有需求,但是会超过需求量购买之外,即使没有需求,占便宜也会成为我们冲动消费的理由。

有一年我去法国旅游,离开巴黎之前听说巴宝莉的风衣在做促销,一件只需要欧元,价格不到国内价格的一半。同行的几个朋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去每人购置了1-2件风衣。可是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前,这几个人都没有要买一件风衣的需求,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他们就立刻产生了消费冲动。

促销价格和参考价格之间的锚定原理,让我这几位朋友消费的理由不再是风衣的实用价值,而是一件名牌风衣的优惠价格。也就是说,占便宜本身就成为了消费的理由。

自恋性消费:过度自信的收集癖

还有一种冲动消费是,我们在看到一件商品时,本来对它没有真正的消费需求,但一时兴起或者心血来潮的产生了一种购买冲动,并且给自己冠上「将来我会用得上」,「这个风格我也许可以试试」,「买下来挂在家里,当做减肥的目标吧」、「我虽然不喜欢吃,但买回去家里人应该喜欢吃」等各种理由。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为未来做选择的冲动消费,到了未来那一天才会发现,自己并不想吃这些食物,也不喜欢当时买的衣服,有时去零食店闲逛的时候,莫名其妙买的一袋零食,之后放在家里根本没有人吃。

在预估未来的口味、喜好时,我们总是过度自信,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未来的口味。而实际上,未来的口味飘忽不定。

美国怀俄明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普遍确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的喜好。如果让我们现在为下一周安排好食谱,真到了下一周,只有45%的人能够按照自己原来安排的食谱去饮食。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否定自己原来安排的食谱。显然,人们对未来喜好的预估,与未来实际选择之间发生了分离。

这种分离其实就是跨期选择中的过度自信。我们过于自恋地相信自己的消费理由,忽略了这种理由原来根本就不存在,以至于我们在看到一个东西后,因为一时兴起,为了拥有它、把它收集到自己家里而虚拟一个理由。

模仿性消费:收支不对等的新穷人

年轻人在消费中普遍还会出现的一个冲动是:用模仿别人的消费习惯,来定义自己。

我认识一个实习生,实习工资不算高,一个月块。但他有个习惯,每天下午要喝一杯星巴克,30多块钱一杯。我问他「工资也不高,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更便宜些。」他告诉我:「我就是喜欢手捧星巴克走在办公室里的感觉,它不仅是咖啡,更意味着一种生活状态,优雅、精致、从容。」为了抓取到这种生活状态,即使是片刻,他也愿意每个月付出工资的三分之一。

为了某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状态,花费很多钱在上面,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类似的例子,在现代的年轻人中间非常普遍。

比如:为了去抖音上特别火的网红民宿睡一晚,存了半年的工资几天时间全部花掉;拿着几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过着名媛一样的生活,衣服穿两个月必换,换一件扔掉一件,觉得很有生活态度;新版苹果机一发布,即使借款,甚至贷款,都要去买,觉得用新版苹果机打电话,气场都不一样……

这些消费行为未必都是必需,但很多人就是痴恋这种体验感。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过中国年轻人一代人的消费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青睐大品牌,贵的,好的,网红款,哪怕一件衣服客单价成百上千,说掏钱就掏钱,一点都不含糊。

但如果你问这些人:你的收入够得上你的生活态度吗?很多人可能够不上。不少人在使用蚂蚁花呗、现金贷、校园贷等各类贷款渠道,透支未来在消费。

这种消费行为有一个致命的BUG,就是边际效应递减——买买买带来的新鲜感、满足感会越来越少,为了维持人设,你必须得购买更多。买得越多,你拥有的兴奋感就越廉价,你的欠债就越多,你心中也产生越多的空虚感。为了弥补这种空虚感,需要新一轮的消费。掉进这种恶性循环的人,是看似物质丰富、却心智匮乏的新穷人。

简洁消费的几个原则

为了避免以上几种常见的消费冲动,我分享几个我个人一直在践行的几个简洁消费原则。

我的第一个简洁消费原则是:“每次主义”。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从来不囤货,只买每次需要的量。

简洁思维告诉我,我们宝贵的空间、金钱、注意力,都应该花在更少、但更好的事情上。一次性抢购太多的东西放在宝贵的房子里,貌似节省,但从空间占用、精力耗用上来看,其实是最大的浪费。只要我们以为自己在便宜的占用物品,我们自己就便宜的被物品所占据。

所以,我从来不会一下子买过量的东西,我只在每次必需的时候才购买。

我的第二个简洁消费原则是:“替换原则”。

生活中的每个品类,主要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我会在承受范围之内,每个品类只购买一件或者一套。如果想买入新的物品,我会问问自己,「我准备替换掉原来那一件吗?」如果不准备,就不买。如果可以替换,就买回来,把原来的一件扔掉。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我留下的每一件东西,我买入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挑细选。因为要替换掉原来的一件东西,所以我必须只能允许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进到家里。

在想要消费的时候,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囤积廉价物品、过度自信地收集一些没有真正需求的物品,还可以让我们培养出「在一类东西上,永远只同时拥有一件物品」,也就是一类一品的好习惯。

我的第三个简洁消费的原则:“理性四问”。

依据同时满足「心不心动、需不需要、合不合适、舒不舒服」四个标准,来进行消费决策。

最近一次,我去国外旅行,逛免税店的时候看中一件衣服,虽然和我平常的穿衣风格不一样,但这件衣服设计得很好,很抓人眼球,我试穿后效果也很好。

但是出于消费习惯,在准备购买之前,我还是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这件衣服让我心动吗?我看到这件衣服的时候,包括我穿在身上之后,我有觉得幸福、想拥有、有马上想穿着走出去的感觉吗?

第二,我现在需要这件衣服吗?不是将来某一天需要,也不是过去我需要这样一款衣服,更不是家里其他人也能穿,而是现在这件衣服是不是我需要的?我在什么场合可以穿上它?

第三,这件衣服合适我吗?它是不是适合我当前的年龄段?是否适合我的身材、体量、风格、肤色?它适不适合我现在的生活形态或者工作场景?比如我是个经常出现在大数据商业场景中的人,可能一套比较齐备的商务装就比较适合,但特别佛系的衣服,就不适合我。当然了,适不适合,这时候看的主要是看我需要在什么场景下穿这套衣服。

第四,我穿这件衣服觉得舒服吗?这件衣服的面料是不是刺激皮肤?舒不舒服主要指的是,在我想买一件物品的时候,我会判断一下在使用它的时候,在生理和心理上是否感觉得别扭和难受?如果有,就不买。

不再依赖外在的信息刺激、不因为过度自信,也不因为想要模仿别人而进行消费,这4个标准,都是从我的需求出发,回归到消费的本质。这就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所需和简洁思维,进行的理性消费决策的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