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其实是上个月的事,只是最近才看到。
网红小潘潘上传了一段自己改编《黄梅戏》的视频,结果被人斥责是在糟蹋艺术。
孤陋寡闻如我,还特意去搜了一下,小潘潘是谁,哦原来是《学猫叫》原唱,你早说我不就知道了~
因为唱得比较颠覆,负面评价还挺多的。
据说啊,据说,惯于吃瓜和内涵的央视六套六公主,很快就转发了一下经典版本严凤英演唱的《女驸马》的片段,配文说“百听不厌”。
之前在“凡尔赛”文学盛行的时候,《女驸马》就被拿出来当过段子,说“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不是最早的凡尔赛文学。
《女驸马》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说的是闺秀冯素珍和书生李兆廷从小青梅竹马定下婚约,后来李家败落,女方家长嫌贫爱富想退婚,诬陷李兆廷入狱,逼迫冯素珍另嫁他人。
冯素珍扮男装出逃,顶替李兆廷的名字参加科考,不料高中榜首,又被迫娶了公主,在新婚夜对公主吐露真相,感动公主和皇帝最终花好月圆的传奇故事。
因为故事性很强,同时还有其他剧种的改编版本,唱词也差不多。
我小时候看黄梅戏完全是受父母影响,我爸妈是严凤英爱好者,也喜欢马兰吴琼,到我那个时候是韩再芬比较有名,从小看的多的都是她的作品。
嗯,就是那位中老年表情包本人~
87红楼里的柳湘莲和袭人以前都是黄梅戏演员。
我小时候基本上都是看侯长荣和韩再芬的CP,他们还演过《桃花扇》《孟丽君》。
我以前也说过《家春秋》入坑是先看黄梅戏电视剧,然后才去看的书。
《谁料皇榜中状元》是黄梅戏名段,跟《天仙配》里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常年出现在央视各大晚会上,家喻户晓。
全国观众不管是不是安徽人会不会黄梅戏,都能哼两句。
这也是学唱黄梅戏这个活动为啥在dou音忽然火了起来——
谁都觉得自己能唱好。
硬着头皮听了一下学猫叫版本,确实,挺烂的。
还不止是烂,因为原曲中女状元的爽朗大方,神采飞扬,到了她这里成了一种矫揉造作,甚至是轻佻香艳的感觉。
就,本黄梅戏爱好者也是觉得这种唱法实属侮辱黄梅戏,谁看了都忍不住要迷惑。
本来唱得已经不能接受,更不能接受的还有评论区的无知言论。
认为是小潘潘带火了黄梅戏,她要是不唱,都没人知道黄梅戏是啥。
还表示小潘潘现在唱了黄梅戏被批,以后都没有人敢弘扬传统文化了。
霍额,这幸亏是唱黄梅戏,要是唱的国歌,是不是没有小潘潘都升不了旗?
想想从前张某的粉丝认为是他唱红了《探清水河》也就算了,居然还觉得是他让大家知道了《锁麟囊》……
合着之前的名家全是白唱了,直到等来二爷这个救世主。
张云雷虽然是粉丝疯了点,他到底唱得还是不错的,可小潘潘这种实属恶改的唱法,居然也能被强行点赞成“推广”,大言不惭说是“带火”了黄梅戏。
如果优秀传统文化都非得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被大众熟知和接受,那才是真的要完。
从整体上来看,戏曲的流行程度确实远不如从前。但黄梅戏是著名的地方剧种,再怎么不流行,也不至于沦落到“网红不唱就没人听”的地步。
但是世界上总有这样的人,他们不在意的就是不重要的,甚至不存在的。
评论区就有人上蹿下跳地阴阳怪气:
黄梅戏这么多人看啊,黄梅戏好厉害啊~
你会感叹真的有这么多人会把“无知”直接刻脸上,还得意洋洋。
我以前有个同事也是这个德行。
他喜欢看篮球,办公室放直播有时候大家也一起看,于是篮球就成了他带火的项目。
如果不是他,我们这没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NBA。
其他人表示平时看足球乒乓球,还有看其他项目比较多的,他就会阴阳怪气,真不知道原来我们这热爱体育的人这么多哦~
网友把这种心理总结得很到位:总有一只鸡觉得天是自己叫亮的。
还看到一个很好玩的说法,表示为啥不能改呢,大家说维护传统文化不过就是人云亦云。
郭德纲把相声改了也是颠覆,但是他比姜昆要高明。
一时就……不知道他到底在侮辱谁~
姑且当成是这样,他认为郭德纲给相声做贡献了,因此小潘潘也不算有辱斯文。
郭德纲好歹是从小学曲艺,功底扎实,终身投入相声行业吧。
你说王珮瑜带火了京剧,都有不少人觉得不至于,可是小潘潘只是唱一段驴头不对马嘴的黄梅戏,这就算推进行业进步了?
知道黄梅戏的人听了生气,不知道的人,大概就觉得黄梅戏是这么胡JB唱的吧。
民众喜爱黄梅戏,有各种唱法,唱得好听不好听的都不重要。
小潘潘被人诟病的地方也不是说她唱得难听,而是她把一个自信开朗英姿飒爽的女状元,唱成了搔首弄姿挤眉弄眼的版本。
有网友说戏腔过时了确实需要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老歌现在也都不像过去那样唱,不能一味抱残守缺。
可是要因此说小潘潘唱的“挺好的”,真的万万不敢苟同。
事实上从严凤英马兰吴琼到韩再芬还有现在的年轻名家,唱腔和吐字都有不少区别,可是本质上唱的都还是神采奕奕的才女。
有兴趣的可以打开一下这个对比视频,虽然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马兰还没有穿戏服,可是内核精神是没有变的。
《女驸马》说的是一种女性才华横溢,向往自由美好的内容。
即使是唱词中也有含羞的成分,也绝对不会是这样嘴巴嘟嘟+眉毛满脸飞的表情……
创意改编是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可也要分类型分场合。
只要一说“年轻人喜欢”,就成了行业必然要迎合的理由,活该怎么改都要忍着?
年轻人还有多少爱看戏,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我不觉得这样的“戏”能代表年轻人的口味。
认为戏曲只有改成这样才能讨年轻人的欢心,那我觉得是直接diss年轻人格调低下。
就像某些晚会为了流量,疯狂找爱豆们上节目,演出效果不好,又反过来甩锅给年轻人,说都是因为他们喜欢看。
我觉得绝大部分正常的年轻人不会同意。
否则B站就不会是满屏的yue,如听仙乐耳暂冥~
不过呢,虽然小潘潘唱得不像话,但我看到很多人纷纷下场指责她唱的不是“黄梅戏”,而是“黄,没戏”,属于“青楼唱法”。
甚至于说她“色情低俗”,乃至说她故意糟蹋国粹经典,需要像其他low网红一样被封杀凉掉……
我倒觉得,没这个必要。
其实小潘潘模仿的不是黄梅戏,而是慕容晓晓的《黄梅戏》歌曲。
慕容晓晓是《爱情买卖》的原唱,应该也算一个网红歌手,可是她的《黄梅戏》歌曲似乎没有引起什么恶评。
中间也有黄梅戏的唱段,却是字正腔圆的“正唱”,因为慕容晓晓是安徽安庆人,本来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她有这个专业水准。
这样一唱不仅不会觉得恶搞,反而让人了解她的科班实力,在《爱情买卖》的基础上对她有了新的认识。
而歌曲也原版戏曲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因此《黄梅戏》算作推广戏曲的创新作品是完全没问题的。
小潘潘的黄梅戏受到质疑批评,不是因为她没有“正唱”,也不是说她不会唱歌。
只是她把原版里倡导的那些优秀积极的内容给唱歪了。
“经典里也有糟粕”和“把经典唱成糟粕”,根本就是两回事。
86西游的女儿国片段是典型的魔改,但改得深入人心。
原本书里女儿国的段落挺平平无奇的,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意难平,充满悲剧的美感。
从古至今经典都在不断被修改,不存在“经典不容改变”这样绝对的说法。
说小潘潘不行,也不等于非黑即白。
把这些都混一起嚷嚷的人,要么是逻辑不清,要么就是憋着坏。
然而话说回来,央视也并没有真的说什么评判性的话,六公主只不过是转发了原版视频,表扬经典罢了。
至于内涵谁,那要看怎么理解~
小潘潘也只是犯了个错,并没有构成什么恶劣影响,不至于要央媒亲自下场。
可是很多人仿佛就像得了尚方宝剑一样,就开始纷纷下场diss,各种title上都要拉上“央视痛批”,“央视怒批”……
六公主:少来倒贴。
这件事情其实有个挺好的后续。
因为央六点赞了经典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也连线了小潘潘,现场示范教学如何发音。
到这里才算得上是“经典和流行的碰撞交流”,互相学习各取所需。
吴琼功底深厚,态度谦和亲切,还表示感谢小潘潘推广了黄梅戏,但这是人家高情商,自己千万别当真~
小潘潘那边也迅速接受到了信息,道歉说自己没理解故事背景,导致改变产生情感导向偏差。
她之前也上过央视的节目,说明央视并不反对网红腔,也不反对“学猫叫”。
后来小潘潘删了原视频,又用流行腔唱了一遍,就很正常。
年轻人犯点错误没啥大不了,只要不是道德败坏又执迷不悟,就还有矫正的空间。
别管心里乐不乐意,知道厉害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