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海南三亚第一家国内免税店开业以来,中免集团作为免税行业的领导者,牢牢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极强的行业垄断地位。
年其免税商品销售业务的营收为.18亿元,毛利率高达50%。而在疫情推动消费回流的大背景下,免税店购物开始向主流购物方式靠拢。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7月1日实施该新政以来,截至8月31日,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5.8亿元,同比增长.9%。
如今,随着利好政策持续出台,瞄上这门毛利极高的企业越来越多,今年6月,王府井获得国内第8张“稀有”的免税经营牌照,到7月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8月下发两张新离岛免税牌照,再到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第五张离岛免税牌照,不断有新的企业扩大业务版图。
中免集团在前些年的免税行业垄断地位导致了消费者对全国各免税店服务质量的质疑问题,国家为了加大免税行业市场充分竞争程度,增发了多个免税经营牌照。
消费者们担心的问题又将来临——拥有免税经营许可的企业和商家数量虽然增多,但这些企业会不会在后期形成全新的免税垄断行业组织?进而牢牢垄断着内地的免税市场,成为内地免税行业的“辛迪加”组织?
垄断,毫无疑问是由市场充分竞争引起的。而充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表现。市场自由化引起商品竞争,而充分竞争又进一步导致垄断加剧,垄断再继续导致市场失去活力,市场失去活力削弱了充分竞争。
因此,这一切似乎是一个死结,要彻底消除垄断,就等于直接消除了市场活力,消除了市场活力,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市场活动彻底没有了竞争,自然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垄断。如果我们往前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如果真的没有了市场,是否就没有了垄断?
想想我们国家的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年代,是没有垄断现象的存在,还是市场完全是处于垄断状态的?答案显而易见。
实际上,垄断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在屏蔽消费者,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表现形式就是用户屏蔽。
至于屏蔽消费者是为了追求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还是其他目的,都改变不了垄断的性质。
计划经济年代,消费者没有选择权,任何商品,任何服务都是单一的,固定的。
计划经济年代,政府从根本上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实际上就是垄断。
可见,计划经济年代,不是没有垄断,而是市场完全处于垄断状态,正像漆黑的夜晚,不是没有黑暗,而因为全部是黑暗。
由此看来,如果真的消灭了市场反而造成了市场的彻底垄断。垄断,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没有市场,更会造成垄断加剧。如果把垄断看成是一种灾难,那么想要解决它,不是遏制市场充分竞争,更不是消灭市场经济,而是发展市场经济。
对企业们来说,他们的生命是利润率,当一个企业的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时候,企业就面临倒闭。
这时候,这个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保证其利润率要在行业平均以上。他们一是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二是要高于行业平均价格销售,这两点都仅仅依靠着占有大量用户。
占有大量用户或是潜在用户,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会直接导致垄断,因此垄断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因市场充分竞争,通过占有市场形成的垄断,我们称其为充分竞争垄断;而通过消灭竞争对手,用行政的手段形成的垄断,我们称其为行政垄断。
不管是充分竞争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其目的都是屏蔽潜在用户。垄断的表现形式是用户被大量屏蔽。
用户屏蔽有两种形式,一是竞争垄断,二是行政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竞争垄断是市场行为,因此不在政府的反对范围之内。
而政府坚决反对的,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于国家的行政力量形成的行政垄断,比如国家设置的垄断经营,特许经营或者行政经营(医院销售药品)。
二是通过企业自我生成的行政力量形成的行政垄断,比如汽车零配件市场,当用户购买了汽车以后,零配件市场就被厂商垄断了。
垄断无疑会导致市场竞争失灵,市场竞争失灵是因为没有竞争。没有竞争的市场正是企业所追求的,但它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害。
一是消费者需要支付过高的价格,二是消费者得不到最好的服务。对于国家来说,第一的任务要打破借助于国家的行政力量形成的行政垄断,让所有领域都有市场竞争;第二是要通过立法打破企业通过自我生成的行政力量形成的行政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