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银杏金黄红枫摇曳,秋末冬初,纤尘不染的天空下,南水北调干渠一泓碧波蜿蜒流淌,两岸排排高楼挺拔矗立,一幅胜似江南的北方秀美图景在郑州航空港渲染开来,扮靓了市民们的“朋友圈”,点亮了一座崛起新城的自信。
01
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农耕村落变身花园社区
“以前住的房子常年见不到太阳,冬天还特别阴冷。马上搬进新家,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回来住不下的问题了,而且屋里采光特别好,住着肯定比以前舒服多了。”65岁的三官庙办事处岗李村村民李庆民指着自家的新房说。这个冬天,航空港实验区岗李村、高夏村、坟后吕、刘店等10余个自然村的2万多户村民告别简陋的民房,搬进了新建成的安置小区。
李庆民一家住进的新社区名字叫“美丽佳苑”,走进美丽佳苑社区,整齐划一的8栋34层高楼出现在眼前,虽是冬天,社区里却是绿草如茵,还有几簇野花点缀。乘电梯抵达32层,向外俯瞰,近处社区公园生机萌动、各类活动设施布置一新,远处城市主干道、梅河支流蜿蜒延伸,两侧生态廊道增添绿意,更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行而过。“经常能看到绿化人员给花草浇水剪枝,一出门就能看到美景,心情都变好了!”
过去的岗李村是中原地区典型的农耕村落,在平原开阔地集聚而成,虽温饱不愁,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显然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很多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年,航空港实验区河东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选择在梅河干、支流两侧和靠近交通枢纽的开阔地开始安置房建设,将附近多个自然村落集中在一起,建成现代化新型社区。同时,在社区集中的区域外围建设智能化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将进行统一分类、回收或处理、转运。
如今,新建安置房小区内每家每户自来水入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天然气和暖气,而且电缆全部铺设在地下,既安全又美观。据项目管理单位航程置业的李延俊介绍,美丽佳苑小区内种植有国槐、樱花、皂角、广玉兰、黄连木等绿化植株余棵,绿化面积平方米,占小区总占地面积的45.9%。除此之外,小区内还设置了庭院灯、草坪灯各45个,机动车停车位个,非机动车停车位个,充分满足居民照明需求和停车需求。
作为河南省在建“安置人口最多”“建成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河东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建设的栋安置房目前已交付栋,部分装修完工的村民已开始入住。为解决适龄学子的教育问题和村里老人的养老问题,航空港实验区还配套规划建设了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养老项目。出行十分钟上高速,商贸、教育、医疗、养老均可就近实现,“上楼”的村民将一步步实现“市民化”。
02
我参与我治理
共享共治共建美好家园
与刚交付的美丽佳苑社区不同,位于南水北调干渠以西的隆岗社区已交付多年。走在遵大路上,老远就看到小区大门前热闹非凡,傍晚时分,充满节奏感的旋律响起,爱好广场舞的村民们开始随着音乐起舞。
一入小区,秩序井然,大片的绿化与楼宇相互映衬,俨然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花园。休闲甬道两旁,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栏上,“小区文明公约”“文明楼栋”“文明家庭事迹展”等内容尽在其中,将社区妆点得温馨、有范儿。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处角落,本该是卫生死角,却开辟成了便民服务区,里面有雨伞、针线包、创可贴等日常用品,居民们可根据需要借用。此时,几位热心的居民们围了过来,其中60多岁的张阿姨说:“我们小区现在绿化好、卫生好、环境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嘞!”
平房变楼房,村民变市民。在美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航空港实验区、各办事处和当地老百姓都在思考,如何能将社区美丽宜居的环境长久延续下去?为此,社区群众在村两委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护”的号召,将家园爱护、教育学习、生态环境管理、急难愁事解决等纳入社区委员会这个“议事堂”进行讨论,让群众参与协商,相互勉励、共促和谐。
三年前,第一批回迁村民入住到隆岗社区,当时的软硬件环境均有限。刚开始,村民们仍习惯于随手扔垃圾,经过慢慢影响、教育,大家才逐步转变过来。尤其在精细化管理宣传活动中,居民们习惯停放在楼栋门口的电动车,在社区志愿者的带头和劝说下,都转移到了车棚里,既美化了社区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据新港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社区成立以来,办事处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一切从为社区居民们创造安全、方便、优美、和谐的环境出发,带领大家携手共治,创建美丽幸福社区,一方面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及社区活动场地等载体,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另一方面,村两委还带头组织,利用孝老爱亲模范人、勤劳致富带头人、楼栋长志愿者等激励模式,弘扬新风正气,引导、带领回迁群众转变新思想、养成新习惯、适应新生活。
03
兴产业聚人气
家门口铺好“致富路”
对于“上楼”的新市民来说,美好生活不仅是新家靓起来、社区美起来,更重要的是腰包鼓起来、身板硬起来。深谙城市管理之道的航空港实验区规划者自然明白,要让回迁居民过上好日子,还要人口、资源、产业“三驾马车”同步带动,形成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年3月,由实验区人社局、社会事业局、总工会等单位主办的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成功举行。活动免费为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和有招聘需求的各类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包括郑州富士康、中国太平洋财产、花花牛、手机产业园等近百家区内外企业到场招聘,提供高端制造、商贸物流、现代通讯、餐饮服务等各领域工作岗位近个,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余人。
“春风行动”是航空港实验区为响应省市号召举办的系列招聘活动,由实验区管委会联合各办事处、人力资源企业,在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供需平台,目前已连续举办四年。除了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航空港实验区还大力推进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由各办事处联合区内企业,针对失地农民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巡防队员、育林绿化、物业服务、汽车维修……一个个未曾听闻的新名词慢慢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回迁居民养家糊口的新技能。
年11月,位于华夏大道旁的中部人力资源产业园正式开园,省社保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等12家省人社厅公共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园区的共享招聘大厅里,现代化招聘展位轮番播放着企业宣传片,未来,这里有望成为航空港实验区新的“人气”核心。
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升就业保障能力,航空港实验区有序推进人口、资源、产业向城市集聚,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以产业为引领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向更加注重以城市为引领的“城产人”融合发展转变,为“上楼”的新市民在家门口铺好“致富路”。对此,多年从事人力资源行业研究的兴港人力公司人力资源分析师王伟森表示:“随着航空港实验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地外出人员愿意回乡就业,进而吸引周边劳动力流入,从本质上反映出一个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的提升。”
04
迁徙的人进阶的城
以人为本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座城市,发展得怎么样,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人心选择的结果。村民变市民,不仅是户籍和住所的变化,更是文化和心理的认同。
33岁的滴滴司机安庆有家住南港裕华社区,是航空港实验区的原住民。为了安家立业,曾跟随亲戚外出跑钢筋运输的生意,不但要和家人分隔两地,还经常冒着夜间行车、疲劳驾驶的风险。随着安置房的建设,实验区管委会、新政务服务中心也陆续搬到了“家门口”,学校、产业园、医院,甚至郑州市的商业楼盘都来了,安庆有于是在家门口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有时间跑滴滴,轻轻松松月收入过万。“现在有人问我在郑州哪里置业好,我毫不犹豫就告诉他选港区。”在他的眼里,这片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土地,未来还有无尽的潜力。
民生改善有力度,幸福生活有温度。经历了近七年积累和沉淀,航空港实验区一边抓项目、抓建设、抓产业,另一边也将“人的城市化”步步推向深入。朝着建设“国际、魅力、机遇、幸福”航空港的目标,全区上下一切以人为本,坚持“一持续两提升一转变”,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努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一大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陆续交付,新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航空港区北站高速口顺利通车,幼儿园、中小学、高教园区建设发力,省职工文体中心、养老院项目加速实施,市容市貌、生态景观、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回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如果说“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侧重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那么“十年立新城”则更加注重“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以人为本,在拓展城市空间的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发展红利,未来,越来越多的航空港实验区“新市民”将在故土新天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注:文中人物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