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安庆教育频道,一键
这是一条不平常的道路——
路的起点是风雨飘摇的晚清,学校的建立寄托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强国富民之梦;
路的前半段是烽火连天的民国时期,办学者颠沛流离但始终坚守梦想,热血青年走出宁静校园走向硝烟战场,用生命争取国家的站立和民族的尊严;
后来,这条路又延伸到一个崭新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无数一中学子在不同的岗位履行着对祖国的诤诤诺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庆一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树立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走上一条现代化办学之路。
回眸历史,我们既有对先贤办学矢志不渝的敬佩,也有对办学历程坎坷艰辛的沉吟,既有源于辉煌历史的骄傲,更有基于自身责任的沉思,并渴望从历史的片段中寻找到一些办学启示、一种育人精*、一派教育气象……
文以化人其命维新
安庆一中的前身是年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新式学堂的建立,源于国家对新文化、新教育的渴求。文化与教育历来都是相互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如安庆一中校长丁长青所说:“安庆一中年办学史所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文以化人、其命维新’。学校为引入新文化而办,而新文化也促进了教育的更新和发展,熏陶培养出一代代新人。”
教育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理念层面。在制度层面,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便有完备的教育规章制度。安庆一中校史馆至今还保留着年、年两本《安徽省立师范学校概况》,记录了教师姓名、教材目录以及《学则》29项、各类统计表格27种。在物质层面上,安庆一中也保存了大量的教育文物:校园——毛泽东主席视察地、谯楼——安徽省建省标志,以及安徽省立图书馆旧址、中共安徽地委成立旧址、首任监督姚永概雕塑等,这些实物以静立的方式传递历史、启迪未来。理念层面的文化最具深远影响。安庆一中在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理念。
救亡图存、诚毅有为。学校的创办是晚清*府之自救新*的一部分,是救亡图存;学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建团、建*与“六二学潮”为的是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是救亡图存;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青年学生投身革命、反抗侵略,是救亡图存。“诚毅”是学校校训,“诚者,自成也”,“毅,有决也”。学校的师生自建校以来在执教为师、立志为学方面,沉稳自如,良好地秉持了学校校训,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抗战时期,学校被迫搬迁至桐城*甲铺,师生们依然“日起舞栲栳峰下,弦歌三道河滨,积之既久,养成朴实勤劳之风气……(学生)均能发扬校风,而时相切磋相淬励。”
永立前沿、敢于创新。学校初设开皖省师范教育之先河,后又成为新式学校的领跑者,体现出永立时代前沿、敢于不断创新的特征。学校在不同时期还邀请当时名流前来讲学。建国前,有严复、*炎培、陶行知、恽代英、胡适、郭沫若、张恨水等名人大家;新世纪以来,安庆一中先后邀请知名校友华东师大博导赵山林、东南大学博导王桥、美国费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白新华、武汉大学博导袁荃教授、美国银行美林董事总经理王伟等各界精英做客“诚毅讲坛”,为学生讲授各行各业的前沿动态……
中西交融、文理并重。“西以强国,文者启智,商可富民,人则固本。”校园内书本雕塑上镌刻的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学校“中西交融、文理并重”教学方向的最佳诠释。学校自举办伊始,就推行新学,重视中学与西学的交融,坚持“西学十六七、中学十二三”的办学主张,这种教育认知,泽及后学,影响深远。从当前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安庆一中毕业生的人生轨迹和事业追求上,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这种教育理念在他们身上的投影。
兼容并包、开放自由。考察安庆一中校史,“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理念不仅体现在针对教师的选聘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招生与培养方面。从教师的聘用来看,旧学、新学、洋学甚至洋人都可聘用,并且教师可以是兼课,可以是代课,并无“板上钉钉、不可更改”的条条框框束缚,这种宽松的教师聘用方法非但没有影响教学,反而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责任感,使他们有效地、高效地投身教育、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再从学生的年龄、籍贯、成分来看,学校也是“有教无类”,极具开放精神。
血荐轩辕爱国爱民
在安庆一中年的办学历史中,不仅有文化传承的浅吟低唱,也有金戈铁马的豪情大风。年间,安庆一中师生一直站在反帝爱国斗争运动的前列,站在争民主、求解放的前列。许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进步师生,为国家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筑下了永远的丰碑;而他们所领导或参与的革命行动,也成为中国共产*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国俯仰、心忧天下。建国前,安庆一中历经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许多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革命师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安徽省的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如“六二”学潮、反曹锟贿选,均发轫于此。学校进步师生在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地建立了*团组织,他们以“爱国救国、恪尽天职”为宗旨,声援“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提倡国货、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反曹锟贿选等。在这些活动中,一师、一中学生均站在最前列;在遭到*阀通缉后,又纷纷南下广州,远赴东洋,寻找革命。彪炳史册的革命家、*事家陈延年、陈乔年、许继慎、彭干臣、童长荣、王步文等都从这里踏上救国图存的征途。他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爱国爱民的壮丽诗篇,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让后代学子永远铭记。
坚忍不拔、赤诚为国。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建设发展繁荣的新时期,古城安庆也从历史的沉疴中走向她的新生。新中国诞生之初,因上百年贫困而挨打的局面,激发了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作为皖省最负盛名的中学,安庆一中的学生都秉承报国理念,积极报考地质学院、石油学院、航空学院,奔赴边疆,坚忍不拔,投身于地质和核技术研究工作,为石油会战、矿产勘查、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以来,学子读硕考博多,出国留学多,现在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重点企业、高校的研究员、工程师、董事长、博导,多有安庆一中的毕业生,他们在经济、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将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汇入改革与开放的洪流。
追溯历史、激励后人。追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为继承学校优良革命传统,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校将安徽省委旧址作为校史馆,建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校史)讲解小组,在每年开学第一课对新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校史馆以生动的展板图片、历史实物,展示学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艰辛历程,凸现前人教育救国、赤诚为祖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品格,以史为鉴,昭示后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学校积极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学习*史*章,传承精神薪火。今年暑期,学校组织全体*员赴岳西祭拜杰出校友、革命先烈、安徽省首任书记王步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安庆一中历任长校者都为学校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为国抡才”。如何“为国抡才”?欲教人须先厚己学,欲正人须先正己身。正如年学校国文教师方林辰所说:“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以中养中,以才养才。这是先知先觉者分内事,也就是教育者分内事。”
高瞻远瞩、静心办学。年4月23日,古城安庆解放。当天上午,时任校长程勉把全体师生集中到小礼堂,请一位*人上台作简短讲话,希望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新中国初,学校没有停一天课。从这件事上,既能看见安庆一中静心办学的传统,也能看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办学风格的影响。再比如,首任监督姚永概乃桐城派后学大师,虽饱读孔孟之书,却积极推广新学新知,“于中西学无所偏徇”,并以白话文编选教材,这种除弊革新的精神也融入到学校办学的血脉之中,延绵至今。
此外,还有挺身而出面斥*阀暴行的李光炯,收捡仪器标本重建校园的王进展,在颠沛流离中矢志办学的乌以风,两度长校勤勉果敢的鹿钟毓等,他们都展示了教育人的良知和坚守。
学校历任校长多为全皖甚至全国的文教界名流,如姚永概、赵继椿、杨亮功、李光炯、邓以蛰、程演生、王星拱、李相勖、孙闻园、程勉、操震球、鹿钟毓、杨明高等。这些教育界、文化界的名人担任学校的校长,除了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之外,更多的是规划发展、完善制度、聘请贤能、保障教学,以卓越的教育认知、杰出的统筹工作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厚学修己,俯身育人。应该说,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聚集了一批有既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又具有学术造诣的名师。就在年底,省立一师与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省立第一初级中学合并为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三校合并如三脉汇流,一时间名师云集,校园学术盛况空前,如哲学家胡远浚、古文学家徐天闵、地质学家许杰、著名词人孙传谖、历史学家李则刚、生物学家胡子穆、画家孙多慈、化学家沈兰渠、女词人葛冰如、国文教师方林辰、英语教师方来桐、古文学家马茂元、历史教师吴劲、英语教师吴风斧、数学教师余冠群等时杰俊彦都聚集在龙门口,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在从年到年这一既动荡又有创造力的历史时期,任教于学校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英语教师邓达澄著《实验高级英文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通行全国;历史教师吴劲编著《中国历代史》、《世界通史》为当时全省高中历史教材;英语教师吴风斧强调英语学习要“熟读熟练”;葛冰如强调学习要“三多五到”(多读、多看、多写;心到、眼到、耳到、手到、足到);数学教师余冠群注重教学钻研与总结,提出了影响广泛的“安庆一中24字备课箴言”:生课熟备、熟课生背,全册粗备、逐节精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
以研促教,打造名师。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庆一中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落实“教师第一”的理念,鼓励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为学校的壮大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近年来,学校又进一步在教学研究、名师引领上下功夫,一手坚持传统,一手大力创新,加快推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规范的基础上寻找特色教学途径,形成了以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市学科带头人以及省市学科教学名师为骨干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学科教学的发展,为学校的新百年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桃李芬芳永怀天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在校史馆里,有一块“開”的半字碑,出自曾国藩亲题的“天开文运、为国抡才”石刻,寄寓了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望。一代代一中学子在这里接受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他们奋力前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印。
砥砺向学、志在报国。安庆一中学子始终不渝秉持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砥砺向学。解放前学校即涌现出一批投身革命、献身祖国的豪杰志士。他们积极投身革命,烈火千秋。在安徽、安庆早期的建团、建*活动中,安庆一中学生均是主体。年《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报告书》载9名团员中,一师4名,一中1名。年冬,安庆最早的*支部成立,10名*员中,省立一师占7名。据不完全统计,安庆一中学生考入*埔一期的就有五位,其中有红一**长、被评定为三十三位无产阶级*事家之一许继慎,中共原中央*委书记傅维钰,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城卫戍司令兼*代表彭干臣。此外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中共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乔年,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安徽省第一个被*阀杀害的共产*员杨兆成,六二学潮牺牲的姜高琦、周肇基同学,亲历诺曼底登陆并荣获法国总统骑士勋章的*廷鑫,都光耀历史。
刚毅卓绝、勇攀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安庆一中学子更以满腔热忱,响应*的号召,奋斗在新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渤海之滨,在珠江之畔,在长城脚下,在高原之巅,他们抱持报效国家的责任、振兴民族的使命,改造世界的雄心与担当,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国百废俱兴的土地上,他们以“争第一、怀天下”的胸襟,时时处处事事站在爱国的前阵,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成为报国兴邦的栋梁之材,为新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国防建设和民族工业做出巨大贡献。其间,涌现了10位院士,他们是“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美学家邓以蛰,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超导理论专家吴杭生,地质学家汤中立,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许杰,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有机化学家刘有成,通讯与信息系统专家陈鲸,大地测量专家宁津生。此外,还有海*航空兵*委、中将单大德,中宣部副部长王惠德,安徽省*协主席方兆祥,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坚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董事长耿昭杰,多次打破世界跳伞纪录的吴绍裘,等等。
追求卓越、心怀天下。让我们将眼光从历史转到当下,安庆一中的学子同样展现出追求卓越、心怀天下的胸襟和气度。“选择安庆一中,其实真正选择的是对当下、对自我的超越……选择天下的责任”,这是一位高一学生的演讲,其远大的志向抱负正是源于学校历史的浸染和熏陶。年2月12日,“清华学神”韩衍隽回母校举办学习经验报告会,他表示:“我会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激励着一届届的一中学子。他们秉承“诚毅”校训,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默默潜行,将自己的才智汇入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脉动之中。
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安庆一中视察,那是一中校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是一中全体师生永远铭记的日子。
年的9月12日,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来到学校,要求把毛主席视察过的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中学。
今天,当我们回首年校史时,当我们展望更远的未来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安庆一中已经成为一所全国知名中学,今天的一中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一中,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人生、为这个时代筑梦!
撰稿:舒兴庆刘磊童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