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庆九中应对新高考的探索和实践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按: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部署要求,围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个性特点,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安庆九中以课题和项目为抓手,对于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探索。现将其“推进新课改应对新高考”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予以印发,供各地各校参考。

推进新课改应对新高考

——安庆九中应对新高考的探索和实践

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由上而下的高考改革制度,正在倒逼高中教育改革。

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启动,年,江苏、重庆等8省市启动。六年来,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安徽何时实施?人们翘首以待。在省教育厅、市教体局统筹领导下,安庆九中做出了积极的呼应和探索。

一、抬头看路——认知新高考

追寻来路,安庆九中探知新高考的行程,从年就开始了。年,学校分别组建两个考察组前往首批试点省市学校(浙江杭州学*中学、浙大附中、上海中北中学)进行考察学习。年3月,我们开始改变考察学习方式,采取驻校式考察学习。当年我们进驻上海闵行中学、闵行三中,考察学习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应对策略;年6月,我们到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省份山东,进驻青州一中考察学习;年6月,我们到第三批实施新高考省份江苏,进驻南京扬子中学、大厂中学考察学习,11月进驻重庆巴蜀中学考察学习。三批四个地域的考察,结合相关*策研究,考察组撰写了四份考察报告,也形成了对新高考的基本认知。

(一)改变,已然发生

1、改变高中学生生活

改革前。整个高中阶段:苦学(常伴重复),完成学业考。到了高三年级:6月7日-8日,分文、理科参加统一高考(选择少)。

改革后。整个高中阶段:要在三年完成14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并选定其中3门计入高考总成绩。如果没有考好,有第2次考的机会,有改变科目的机会(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到了高三年级:6月7日-8日,语数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一般)。外语逐步实行一年多考;9日-10日,选课科目考试(多数)。今年受疫情影响,普遍推迟一个月。

2、改变教学方式

改革前: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室;统一的学生;统一的课表;统一的教案;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过分统一)。

改革后:每个同学的课表,每个同学要参加的考试,每个同学同一门课学习难度,老师教同一门课的教案,都不一样了!(强调分层和个性)

3、改变了考试方式

改革前:统一的高考时间;统一的组考;按高分到低分填平行志愿;录取。

改革后:每年组织一次考试(条件成熟可2次);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4、改变高考计分方式

改革前:考试百分制,每一分都很重要,分分计较。

改革后:语数外三科全国同卷,成绩以分数呈现;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其它科目一般为“合格”“不合格”呈现;年江苏等八省市有物理、历史必选其一要求,计算成绩百分制。

5、改变综合素质评价的用途

改革前: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中学自行使用,不规范也不重视,基本流于形式。

改革后: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评价方法,自我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

6、改变了高考加分项目

改革前:全国性的加分项目有11个,地方性加分*策多达上百项。

改革后:

取消了所有全国性的鼓励性加分项目: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包括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

保留了扶持性的加分项目: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和台湾籍考生,边疆、山区、牧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人;

地方性的加分项目还要大幅度的减少。

7、改变偏才、怪才升学之路

改革前:音体美特长生招生,千*万马寻捷径;自主招生,北约、华约和理约齐上阵

改革后:鼓励学生自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并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决定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直升高校。

(二)冲击,扑面而来

1、对学生的冲击。走班和选课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颠覆性的。一是课程选择。面对选考科目、专业志愿、考试时间等选择,十五、六岁的孩子会显得茫然、无所适从。二是自我管理。每次课都是在不同的教学班内,缺乏稳定的管理环境,学生自我管理的难度加大。三是情感与心理。长期依赖班集体的孩子,一旦行*班缺失,班集体心理环境营造的缺乏,会弱化学生人际交往深度,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心理发展。

2、对教师的冲击。选考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科目组合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但是教师的影响无疑也是颠覆性的。一是不同学科教师岗位需求会发生巨大影响,不同的学科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将形成严重的潮汐现象。二是同学科教师间竞争加剧,教师的团队合作将面临危机。三是在不同层次班级授课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负担加剧。四是教师将面临多重角色的转变,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负担加重以及角色转换的困难问题。

3、对德育工作的冲击。走班和选课对传统的德育工作的影响值得重视,一是导致行*班管理功能弱化,班主任作用弱化,班级概念淡化。二是导致教学班管理局限。教学班以学科教学和选课自然形成,管理秩序难度大,管理价值取向单一。三是导致行*班与教学班之间管理缺位。立德树人的任务,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将难以落实。

4、对教学管理的冲击。走班和选课对教学管理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并将以此引起学校整体制度的重构。一是影响课程进度与难度。选考导致分类与分层,引起教学进度、难度不统一。二是影响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仅从课表安排来看,班级人数、选课组合、不同年级等因素将使课表的安排非常复杂。三是影响学校教学环节管理。无论是作业的布置、收发到学业辅导,还是不同选考科目组合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还是成绩管理与评价等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四是教师管理的潮汐现象。因为学生选课,将导致在一定时期部分学科教师过剩,部分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5、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的冲击。一是选课走班将影响到功能教室及相关设备的采购,学生储物柜的添置,甚至教师办公室的调整等,需要早做准备。二是分层走班制对教室空间的需求增大,有测算过,如果实行走班制,每个学校的教室数量至少应该达到已有行*班数量的1.5倍,才可以维持正常的课程和教学安排。三是对办学规模的影响。过去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规模办学,班额50以上,新高考要求办学规模要适度,班额要40人左右,才能满足选课走班及管理的要求。

当然,3+1+2模式可以减少以上压力,但不是没有。

(三)问题,步步紧逼

1、沪浙物理课遇冷。上海、浙江一般学校甚至老牌示范校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尽管两地都采取了保障基数的方法,但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家长、孩子还是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延伸到学校,也会趋利避害,只抓强势学科,做限定性或套餐选择。由此导致,普通中学物理、*治教师清闲、空余,而其他学科忙不过来;在高校,教授们疾呼,没办法教,必须重补高中物理。

2、沪浙选课组合太多。“6选3”模式,有20种组合,“7选3”那就更多,导致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基础薄弱学校、生源少学校做不到,因为教师不够、教室不够。由此,沪浙两地出现套餐制,虽然违背初衷,但也是无奈选择。这一点在第二批实施省市有所改变,第三批实施省市有12种组合。

3、考试增多。尤其是前期的浙江模式(现已做调整),据统计高中三年有23次大考,学生都在考试路上,复习—刷题—考试,负担太重。相对第一批试点省市,第二批、第三批实施省市有所减少,但总体上较老高考还是有所增加。

4、等级考赋分方法有待提升。上海模式,等级考试分合格分40分、等级分30分,等级按照11个等级赋分,等级差3分。高三学生很少人把精力集中于3门选科90分,更多的高三时间都在用在语数外上,我们考察的闵行某校,高二必选生物、地理,到高三只有3+1,语数外周课时达到每科10节。第二批山东模式、第三批江苏等八省市模式已经进行了重新设计,等级分经过公式运算,重回百分制。

5、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争议。普通学校、不发达地区学校怎么跟发达地区、大城市相比,测评成绩自主权在学校,如果没有家长甚至第三方机构参与,你做得最好,老百姓依然不认可,这方面主要是配套措施跟不上。这也需要*府统筹落实。目前,急需生涯规划测试工具软件、生涯规划指导用书。

6、保障费用、运转费用、管理费用、教学费用等将大幅度增加。这钱从哪里来?而高中学校目前经费极其紧张,如果*府不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新高考改革阻力很大。

7、教师缺额问题。高考改革最终成败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高考的前提是优化师资结构。但目前县(市)管校用还在路上。就先行省市看,生物、地理相对较缺,其次是语数外教师(语数外三门学科,无论是社会应用,还是高考分值占比,都显现出其重要作用);物、化、*、史根据各校情况,各有不同。

综上,新高考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改变和问题,问题在路上,问题也必须在改革的路上加以解决。

二、积极探路——顺应新时代

目前,安徽实施新高考时间表、路线图尚未确定,但各项铺垫准备工作已经展开。那么作为基层学校如何应对呢?安庆九中从研究到决策、从设计到架构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一)高屋建瓴——以开阔的眼界审视新高考

1、站位高。课题组深入研读了从中央到各省市有关新高考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发现,这是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一次纳入中央全会统筹谋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改革文件。这次改革由国家最高决策层审议,先后经过国务院常务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中央*治局常委会、中央*治局会审议,体现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直接关心。

2、经验多。浙江、上海“3+X”模式,北京、天津、山东、海南“3+X”重新赋分模式,江苏、广东等八省“3+1+2”模式。三种模式,伴随之的是无数个学校应对经验。互联网+时代,其丰富的经验得以迅速传递,后期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和学校完全可以“吸取精华”。特别是年八省市实施的“3+1+2”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值得我省参考。

3、愿景好。高中等级(学考)考科目纳入高考,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功课。除此,还有以下愿景值得期待:部分科目可以选择——鼓励学有所长;科目组合不分文理——增加选择机会;高校提出科目要求——衔接大中教育;外语考试两次机会——探索多次考试;高职招生相对分开——凸显职教特点;综合素质作为参考——促进全面发展。

(二)乘势而上,以宏观的把握适应新高考

自国家层面新高考改革*策出台以来,我校就积极展开*策通晓、调研先行、机构架设、局部试点、重点突破等一系列工作,研究新高考,适应新高考。

1、适应新高考,通晓*策是前提

课题组全面梳理教育部和安徽省有关新高考、学考的改革文件、*策和实施办法,深入理解新高考*策导向和要求,牢牢把握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安排和评价机制。课题组将这些*策意见在不同层面以会议形式加以宣讲交流,同时,上传学校网站,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