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庆地理名胜20例字 [复制链接]

1#

材料——安庆地理名胜

(老屋张忠搜集整理;.11.9—22上传;得烟楼)

1?安庆白日青天谯楼

谯楼坐落在安庆市大观区龙门口街56号,司下坡古街的北端,该楼坐北朝南,系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结构。谯楼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式双檐楼阁,面阔五间14.9米,通进深10.65米,面积.2平方米,雕梁画栋、巍峨壮观。谯楼下层基座为长方形砖石夯土,四周均由青砖砌成护体墙,雄浑厚实,基座长54米、深18米、高4.2米,墙基为褐色砾石。

年“安庆谯楼”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安庆古城墙

古城墙始建于南宋,距今多年,历朝多有修葺。年,曾国藩主*安庆时,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天的四方城古城墙约米,即是其中的一段,城墙呈南北走向,青砖叠砌,错落有致,现为市级保护文物。此外,还有玉虹街段和北门段等处老城墙。

3?安庆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南关镇海门内忠孝街(旧名),属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原名礼拜堂,后“沿各省旧例”易今名。

安庆清真寺具有中国南方传统建筑风格,采用小天井艺术手法,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全寺分为3区,经大门、石窟门、垂花门,曲折而入,过几层小天井,即达大殿。庭院整齐,建筑完备。原有大殿、明德堂、养正堂、望月八角亭(今已毁)、南北讲堂、经学堂、洗心所(水房)、客厅、“超泉”(水井)等。

大殿雄伟高大,面积多平方米,高20余米,有殿柱36根,可容千人礼拜;重檐斗拱出四跳,外带围廊,硬山山墙外加一道短檐的歇山做成;门窗镂格丹朱,精丽难得。从设计、布局到施工,建筑艺术水平很高。

4?安庆天主堂:

天主堂坐落于安庆市孝肃路和锡麟街(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命名)交汇处,地处繁华商业街区,交通便利。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由耶稣圣心堂、神甫楼、门厅及庭院组成,是近现代天主教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教堂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门楣有“天主堂”楷书额。大门两侧嵌有清廷为保护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圣旨”碑文。大门两侧是八字形山墙,进门厅为十字形院落,南面有一小花园,环境幽雅。迎门而立的庭院壁龛里供圣父塑像,北面为天主堂主体建筑圣心教堂。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呈十字形,宫殿样式,面阔3间11.7米,高19.75米,面积平方米。正面开有3个拱券门,正门上嵌竖刻“万有真原”石额,东门竖刻“仁基远奠”、西门竖刻“圣域洪开”石额。教堂分前堂、中堂、后堂3部分。前堂是钟楼,高4层,顶层内装铜钟,二层是唱经楼;中堂是会堂;后堂有圣心、方济阁、依拉爵、若瑟、圣母5个祭台。

清康熙三十九年(年),比利时国方济各会传教士卫方济到安庆设教堂传教。清同治八年(年)安庆教案发生后,教会与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萨尔图?英翰签定《南京协定》,以官府赔偿元购*家狮子土地给教会建教堂。清同治十年(年)“安庆耶稣圣心堂”破土动工,次年(年)落成。清光绪四年(年)安徽有安庆、宁国、五河三个传教中心,安庆总堂是皖西南中心,全省有总堂2处,会口11处。光绪十七年(年)耶稣圣心堂扩建,至光绪十九年(年)完工,更名为“安庆天主堂”。

5?大乔和小乔

二乔,即汉末时期桥公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大乔(桥)、小乔(桥)。庐江郡皖县(安徽省潜山市)人,孙策攻占皖县后,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

6?倒扒狮

明隆庆五年(公元年),进士出身的刑科给事刘尚志,奉旨在知府衙署西边的这条老街建起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东西面向,当街而立。坊额正面镌刻“*门司谏”,背面镌刻“青琐纳言”。牌坊上还有历史人物故事浮雕图案,周围饰以云龙纹与窗棂纹。中柱上部镂雕有窗棂纹,两侧石柱上各雕刻两只倒立的狮子,圆头长尾、卷发巨睛、张吻施爪。因为狮子实在生动逼真,老城百姓索性将这条街称为“倒扒狮”。

此牌坊建成后,刘尚志之子刘若宰于崇祯元年(公元年),中了戊辰科一甲一名的状元,随即于崇祯四年建了规模宏大的府邸——状元坊(后称状元府),以显示其门第显耀。而这条街也成了安徽第一商业街,繁华了余年。

7?胡玉美

清道光十年,公元年,一胡氏人家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移居安庆,一个叫胡兆祥的人开始在本地走街串巷,肩挑贩卖酱货,继而开设“四美”酱园、“玉成”酱园,后在安庆商业中心四牌楼创办“胡玉美酱”酱园(“玉美”是店号,既以之志前人创业之艰辛,又寓之以“玉成其美”之意),至年已有年,是一个负有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8?江(刚)毛水饺

“江(gan)毛水饺”的创制人江庆福,于清光绪年间在安庆小南门一带,挑担卖水饺。这种水饺用料选用山区黑猪后腿肉,佐以虾仁,榨菜制馅,用炖鸡汁或骨头鸡煮饺,具有皮薄、肉嫩、汤鲜的独特风味。因江庆福颈上长有一撮白毛,绰号“江毛”,故有“江毛水饺”名号。民国3年()开设“江万春”水饺店,子孙承业,经营久盛不衰。

9?老安庆的“九头十三坡”

一、九头:

(1)卫山头

从菱湖南路步入双井街向南,直至健康路小学附近,这一段一上一下,南北两端地势低,中间高的路段就是安庆人熟知的卫山头。

(2)高井头

位于人民路与沿江路之间的建设路,入康济门便是高井头。

(3)横坝头

西门外,墩头坡西南方向相连的就是横坝头,南为老盐店巷,北为广济桥。现如今,自大观亭街西,过鸭儿塘路,西南直至沙漠洲石化煤场的三角地带就是横坝头。

(4)大拐角头

孝肃路、北正街与关岳庙街交口处就是大拐角头。

(5)小拐角头

旧时的小拐角头已经不在了,从老枞阳门入城,经过火正街,西行至街尾于南北向道路交汇处,便是小拐角头。

(6)高山头

出枞阳门是东岳庙街,而高山头就位于此。

(7)墩头

墩头和墩头坡相连,东南就是旧时大名鼎鼎的大观亭。

(8)游山头

位于鸭儿塘对面

(9)朱山头

朱山头位于西门外的太平寺街北,即如今的老毛毯厂内。

二、十三坡:

(1)朱家坡

老朱家坡位于现在海关至安庆航道处前的沿江东路,旧时朱家皮东西走向,长不过百米,中间高,两边低。

(2)卸甲坡

东出枞阳门就是卸甲坡,解放后老城门被拆,旧城改造,卸甲坡被推平,现在荡然无存。

(3)昌家坡

昌家坡北为南庄岭,上南庄岭的坡便叫昌家坡了。坡顶过去是安庆火葬场。

(4)任家坡

进镇海门,上大南门街,至盛堂山顶,折向西至杨家拐,就是任家坡。

(5)邓家坡

自近圣街西行,便是邓家坡,东西走向,全长不过百米,穿其西行便是杨家塘。

(6)登云坡

胭脂巷口对面,旧时登云坡西接胭脂巷,东连高井头。旧城改造后,登云坡便西连任家坡了。

(7)凤凰坡

凤凰坡已经不复存在,旧时位于老大南门口,即原镇海门外通往江边的一个土坡,现为大南门街口至防洪坝处。

(8)宣家坡

位于大南门街北侧,与今任家街交汇处,东为登云坡,西为任家坡。

(9)司下坡

龙门口外司下坡——司下坡位于龙门口街南侧,一头连着龙门口,一头接着玉琳路,南北走向。

(10)五垱坡

旧时南出县下坡,穿过西门大街(玉琳路)就是五垱坡。如今滨江苑小区尚存一段。

(11)*甲坡

因*甲山而得名,从龙山路,拐进墨子巷街,第一个右拐小巷就是老杨家拐,出此巷口,东边便是任家坡街。

(12)县下坡

老城第一坡——位于四方城南面,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南连玉琳路,北接龙门口街,全长米。

(13)墩头坡

安庆九头十三坡中保持旧貌的一个,位于大观亭街道西侧,西接老广济桥,与旧时周公祠相比邻,南边为横坝头,北与采菊巷和观音巷相连,全长不过百米。

10?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余句,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11?墨子巷邮局

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墨子巷街68号。建于民国15年(),为安徽邮务管理局办公房。坐北朝南,西洋古典式双层建筑,高12米,面积平方米。大门外原建铁栅栏,后被拆除。年市邮电局在楼顶上面加盖1层。今建筑保存完好。

12?圣救主座堂

圣救主座堂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区大二郎巷7号。整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歌特式风格西洋建筑,雄伟壮观,整体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教堂长42.6m,外建有钟楼,高17英尺,建造时全用青砖扁砌,白泥勾缝,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清光绪二十年(年),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郎斋到安庆传教,并购买二郎巷筹建圣救主座堂、学堂、医院及住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0年),美籍传教士林学汝在双井街租房传教。教会得富绅路琪光等人捐助,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年)在大二郎巷购房始建“圣救主座堂”,时名安庆“圣救主堂”。

13?石塘湖

石塘湖位于安庆城北五公里,大龙山东麓,湖面十一余平方公里,有“十里长湖”之称,享有“安庆西湖”美誉。它背倚巍巍耸立的大龙山,北连破罡湖,南通长江,湖中小岛星罗棋布,山湖相映,风光旖旎。有杏村春色、螺蛳晨曦、翠岛涌金、山水含晕、湖岛烟火、龙宫鸣钟、野鸭嬉水、碧湖夜月等八大景点;脍炙人口的螺丝山神话传说给这里的湖光山色又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久负盛名的天然胜景:“石塘泛月”、“灵山石树”、“九龙戏珠”、“打杵山天堂”“观音石”等皆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赞诵。而湖岸的八百年罗汉松与三百年的桂花、萧谦中故居、龙眠别墅及东岸的张四墩、高塘古人类活动遗址等各景点,又是镶嵌在湖周的颗颗明珠。

清状元龙汝言从小就生活在石塘湖边,有《游石塘湖》诗传世:

“携得清樽上小航,乘潮打桨午风香。桃花两岸飞红雨,春色随人到石塘。”可看出石塘湖的风景是极其美丽的。

石塘湖水道纵横、流域宽广,方圆近百里。湖东岸的白泽湖乡是宜秀区农业大乡,石塘湖水质良好,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以盛产鲜鱼、湖虾、螃蟹、甲鱼而著名。登上大龙山巅,放眼东望,绿的是田野,白的是水面,可说是“良田千库、万顷碧波”。杨桥镇位于大龙山与石塘湖之间,是花园式中心镇,省优秀旅游乡镇,一直享有安庆小桂林之美誉。这里居民可随时可饱赏“东临石塘观鱼跃,西处龙山听松鸣”的湖光山色。(王四清)

14?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又名赵朴初故居,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田匀、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

世太史第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南方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七进五院一园一场,布局规整,结构合理,气势恢宏。世太史第古建筑群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亦是安徽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

15?太平天国英王府

太平天国英王府及其壁画位于安庆市市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建于清朝乾嘉年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王府,系利用清官宦任塾第宅加经修葺和改造而成,原屋始建于清乾嘉年间,坐北朝南,府屋分3组,以正中一组为中心,筑正殿并附后殿,两侧多筑偏殿,进深均为四进,并围以住宅、更楼、花园等,构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东大殿尚存4幅太平天国壁画(“狮凤梧桐”、“瓜瓞(音dié)绵绵”、“战马奔腾”和“暗八仙”)。还发现带有龙凤图案的滴水瓦、旗鼓石、上马石等。

16?探花第

探花第坐落在安庆市区南关清真寺街,西靠清真寺,东邻老安庆活塞环厂(已拆)旧址,北依登云坡,南对大江。

清雍正五年(年)安庆马氏八代子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雍正御赐“探花及第”金匾而高悬府中,故名。

探花第,始建于明朝初年。安庆马氏始祖调任当时安庆卫左所正千户之职时而建,初为马氏家宅,马哈直子孙马义弱冠后,袭父马麟安庆卫左指挥之职。后,马义又以*功而累迁广西总兵,世袭骠骑将*。到明成化二年(),戎马一生的马义请旨荣归安庆。时马氏宗族繁衍散布各处,独安庆城南水关最盛。为使宗族有个公众会商、处理事务场所,他在主持修建清真堂之际,遂将马氏家宅改建为公用清真敦悦堂,一为族人礼拜祈祷之殿,一为族人会处纠纷之所。到马氏八代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之后,始把雍正皇帝所赐的“探花及第”匾额送到安庆,悬挂在清真敦悦堂大门上,从此,清真敦悦堂遂俗称为探花第。

17?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

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平方米。殿内有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

藏经楼楼高16.2米,面积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这部经书迄今有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

振风塔矗立寺中,始建于宋,重建于明隆庆四年(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伟;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

振风塔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

18?余良卿

余良卿膏药,创建于清咸丰五年(年),是安徽著名的老字号中药企业,“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为余性庭,原世居安徽省桐城余家湾,为乡里中医,善制药。后举家迁居安庆,并在安庆城内摆摊出售膏药。

清朝的余良卿号在老省城安庆大南门内,府城隍庙右手第六家坐东朝西单独铺面——大南门正街16号。这里属城南回民居住区一条街,关于余良卿的著名歇后语:“马回子膏药——当面生效”就是由此而来。

19?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区迎江寺内。振风塔实建於宋,圮於元,复建於明隆庆四年(年)。振风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呈园锥体形,双筒体砖石结构,塔海拔高82.74米,净高60.86米,每层均采用腰檐平座,置二跳斗拱,转角处挑起枋头,瓦当勾滴。墙基直径19.3米,底层塔身直径12.7米,塔心室直径4.85米,地面为青条石铺地。向上各层依次递减,内采用螺旋式石梯级。二层出口、三层入口采用脱节螺旋,五层至六层作逆时针螺旋,各层石梯口变化多端。

20?菱湖风景区

菱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菱湖南路中心,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平方公里、陆地2.平方公里。

菱湖风景区包含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皖江公园和文化广场四大景区,共由五个湖泊组成,分别是菱湖、莲湖、小菱湖、东湖、西湖,其中东湖和西湖并称为大湖。

年,“安徽省安庆市菱湖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年,经国家旅游局评定,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往日菱湖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与石塘湖、破罡湖相通。辛亥革命前后建园,面积38.64公顷,是安徽省建成最早的园林式公园,以菱荷景观和”菱湖夜月”景点闻名。

菱湖与大湖(旧称段塘湖)通连,在安庆市东北隅,方圆共八平方公里。湖中有小岛。康熙后期,挖掘康熙河。百年前这里就引种了杭州的白花莲和红花莲,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旧有明史可法驻扎安庆时勒石“宜城天堑”石碑,现有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精美石刻。年在惊动全国的安徽省“六二”学运中,与*阀斗争而牺牲的姜高琦、周肇基及周妻*家馥合葬于景区东北隅,并建有纪念堂和血衣亭,为人凭吊。纪念堂壁上还刻了三人石像,每年六月二日要在亭中展览姜烈士血衣。

建国后,菱湖扩建一新。入园佳木葱茂,亭台错落;虹桥柳岸,曲径回廊。有动物园、儿童乐园、旱溜冰场、游船水泊;兴建了八百平方米的温室花房和临水建筑的优雅的茶社;开拓了湖滨道路,新砌了沿湖叠石驳岸;培植有四季色彩变化的林木丝竹,增添了珍禽异兽,又安装了大型游艺机。

菱湖以水取胜,这儿碧波荡漾,渠道纵横;湖心小岛,亭竹相映;水上竞舟,笑语满湖。夏秋时节,菱荷茂盛,莲花斗艳,四处飘散着醉人的清香。若逢采菱季节,皓月当空,泛舟湖面,篙桨点水,舒喉清歌,意境幽美,景色分外迷人,“菱湖夜月”为古城十二旧景之一。景区“夜月亭“”亦是一处胜景,那掩映在绿荷深处的重檐方亭,可为游客欣赏“菱湖夜月”之佳境。园内还竖立了*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雕塑像。

菱湖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太平*三克安庆及著名的安庆保卫战都曾在这里留下遗迹。当年太平*在菱湖北岸修筑了13座营垒,南岸修筑了5座营垒。年北岸杨家嘴营垒出土了太平*兵器18件,分别被中国*事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收藏。菱湖公园内收藏了清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画像自题诗、篆刻的碑刻九块,嵌入胡七姑祠内改建为“邓石如碑馆”。在夜月亭的东北边,筑起由*梅阁门楼、纪念堂、严凤英塑像、园林小品组成的著名*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纪念馆,存展了海内外四十多位著名书画家题赠的作品。此外园内还设有儿童游乐园、盆景园、花圃、苗圃、动物园和茶社等设施,已成为游人各得其乐的综合性公园,自年1月1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顺便说一下:安庆文史学人章安庆(文章安庆)先生,收藏整理、校订的民国时期百家《菱湖图咏》即将出版,值得期待!

(老屋张忠搜集整理;.11.9——22上传;得烟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