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免税牌照”快车而股价暴涨的汽车营运公司海汽集团,大股东又双叒叕减持了。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尽管其间接控股股东海南旅投免税牌照还未落地,海汽集团已实现17个涨停,股价翻了4倍。伴随而来的是公司几大股东接连减持,累计套现已过亿。
大股东减持背后,是公司股价借着“免税”概念一路走红。
股价最能直观体现免税的魅力。免税概念股中的龙头企业中国中免近期股价飙升,截至8月3日收盘,市值已近亿元。
更早之前的5月11日,格力地产宣布筹划收购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股市就作出了反应——格力地产复牌之后三连板。
免税概念火了,哪怕是以证券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都被投资者问及是否涉及免税品经营业务,原本小众的行业正在成为股市上几乎无人不知的热门领域。
曾被国资国企“垄断”,如今政策松动
“免税店”我们都知道,但是关于这个行业你知道多少呢?
免税行业是指在口岸、运输工具、市内等区域的特定场所,向出入境旅客提供免税商品销售服务的旅游服务行业。我们常听到免税店一词,免税店里面卖的就是免税商品,常见的免税商品主要包括香水、化妆品、烟草、酒水、食品、精品及各类奢侈品等。
实惠,是免税商品对消费者最大的吸引力。免除“三税”(进口环节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后,低价也能赚取丰厚利润,是免税业吸引入局者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免税业主要实行国家特许经营,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门槛非常高,所以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比较少。过去,中国仅有7家企业拥有免税经营牌照,分别为中免、日上、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和中侨免。
他们全是央企或地方国企。
其中,中免集团是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授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免税业务的国有专营公司;中出服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免税品经营公司,年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成为该集团全资子公司。
也正是因为免税牌照的稀缺性,导致一定程度上国内的免税业市场具有垄断性,中国免税业也被大家看作是垄断型的旅游零售业。
垄断型的旅游零售业利润空间非常大,比如中免集团的母公司中国国旅,它在上市之后,把免税业务转型为核心业务,随之公司归母净利润规模从年的3.13亿元增长到年的近31亿元,市值累计增长16倍,成为中国“免税王者”。
并且,该公司已在6月18日时发出公告,称为适应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突出公司免税主业特征,提高公司品牌辨识度,将公司证券简称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
如今政策上稍有“松动”,各方投资者就按捺不住了。六月份王府井获得一张免税牌照后,市场对下一张牌照花落谁家充满期待,由此推动一众免税概念股加入狂欢。牌照申请大战已在A股拉开帷幕,十余家上市公司先后披露自身或关联方正在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
尽管投资者似乎已急不可耐,涉及免税概念的公司接连触及涨停。但实际上,申请不意味着审批通过,即便最终通过也可能耗时较长。业内人士指出,王府井从申请到审批完成时间跨度约一年,当下申请者众多,排队时间可能更长。
此外,在多省百货巨头竞逐的情况下,入围者能有几个?虽说牌照可以收回,但总归“易放难收”,出于谨慎原则和对市场承受力的试探,监管方此次发放的牌照不会超过市场预期。
但不可否认,牌照是免税业的通行证,这在未来也不会改变。
中国免税业市场未来可期
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免税都是一个新鲜的领域。这与我国免税业发展时间不长也有关系。免税业在国外已经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国内则是从年才开始。
在主流的观点中,免税业按照场景可大致分为机场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三种业态。其中,机场免税店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着免税品销售约6成的市场份额。
海南离岛免税的火爆让消费者们更加熟悉“免税品”,但目前我国市内免税店的发展仍处在很早期的阶段。相比较于机场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市内免税店消费的固定人群相对较少,因此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由于早年免税消费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市内免税店由于其所处地域,不具有离岛免税和机场免税那样的天然优势,所以消费量相对较低。
以北京为例,北京有两家市内免税店,分别属于中免集团和中出服。中免集团旗下的免税店位于商业区蓝色港湾,线下消费只对境外人士开放,凭护照及航班信息最迟可以在出发前24小时进行购物,待登机前在T2航站楼安检后的提货点提取所购商品。店内分为有税区和免税区,免税区价格与机场免税店持平。
北京另一家市内免税店,中出服市内免税店位于惠新东街,面向境内外人士开放,需要凭一定时间内中国入境记录,化妆品购买上限是元,日常售价略高于机场免税店。
此店约有半个足球场大小,不少靠里的区域闲置。即便是“店庆”活动期间,客流量也不大,只有几种化妆品的柜台前人流相对集中。其中“拼单”购物的消费者占据主流,如果没有满减优惠,市内店对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但相比机场店,市内店有租金成本优势,可以有更大的价格操作空间,业内对市内免税的发展前景多持积极态度。毕竟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也是最主要的免税消费群体。
去年中国居民境外购买免税商品总体规模超过亿元,约占全球免税市场销售额的35%。但是,当前中国居民在境内免税渠道消费免税商品的占比仅为18%,高达82%的免税品消费发生在海外市场。
也就是说,中国免税业市场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未来可期。
(编辑丨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