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邓宇晨发自广州
“我们对此是没有决定权的。”7月31日,海汽集团(.SH)方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免税牌照由控股股东持有,目前也并无将免税业务注入公司的意向。
7月30日,股价疯涨一月有余的海汽集团公告称,其母公司海南旅投公司已向海南省人民政府上报离岛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目前暂未收到书面批准文件。
截至8月3日,海汽集团报收51.7元/股,总市值超过亿元,这一数字距离7月初的股价上涨2倍有余。
近两个月来,一张免税牌照搅动了资本市场一池春水。
除了海汽集团外,王府井(.SH)、凯撒旅业(.SZ)、中国中免(.SH)等免税概念股股价均一路狂飙,连获多个涨停板。
市场的热炒让不少萎靡的百货公司看到希望。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从6月初至今,先后有12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或公司已向当地政府上报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其中,仅有3家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其余公司均由地方国资控股;同时,12家企业中有10家为百货零售企业,另外两家的主营业务为旅游业。
免税牌照带给市场的想象远不止如此。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相关指引下,经济内循环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作为“内循环”的重要一部分,免税行业也成为城市经济竞技的新赛道。
“上市公司管理层主要出于扩充产品线,增加新跑道,以便在原有零售等主营业务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打开局面。”7月31日,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王国平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拿牌的百货公司能够运营好,抢跑免税赛道,完全可以再造一个比现有规模更大的经营主体。
“目前资本市场想象空间很大,会有一家公司领跑,业绩出现大幅度上涨,推动市值冲击千亿。”他认为。
一牌难求
这一轮资本市场的“免税热”,要从6月初王府井获得的那张免税牌照开始说起。
6月9日晚间,王府井发布公告称,财政部授予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允许公司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
免税行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行业,采用国企专营牌照管理。在王府井拿到免税牌照前,全国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的企业仅有8家。而上一张免税牌照的发放则要追溯到年海免集团获得的免税牌照。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根本不批牌照的状态,没有想过要增加新的免税企业。”8月1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放开了免税牌照的申请,经营免税企业的数量也有所扩大,但审核标准依然会十分严格,不会“遍地开花”。
新时代证券指出,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须经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三个部门的审核批准,获取难度很大。
王府井公告披露,其年4月就已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直至年6月才获批牌照。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显示,经营单位设立免税商店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免税品销售场所及监管仓库;同时具备符合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而要申请设立口岸免税商店,所在口岸年进出境人员应当不少于5万人次。
免税行业的兴起无疑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小小缩影。
年,中国人员服务公司开始为外国人和归国人员提供免税外汇商品服务,这家公司也正是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出服”)的原型。
年,随着免税需求和业务的扩大,中国免税品公司应运而生。
年,中免集团和中国国旅总社合并为中国国旅集团,于5年后登陆A股,并在今年6月从“中国国旅”更名为“中国中免”。
如今,中国中免不仅手握独此一份的全国性免税全牌照,包括出入境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同时还在年、年收购了日上集团(.SZ)和海免集团51%的股权。
数据显示,年,中国中免及日上集团的市场份额高达82%,一骑绝尘。
除了中国中免的全资质牌照外,日上集团、深免集团、珠免集团分别持有一张出入境免税牌照。其中,深免集团和珠免集团均由当地国资控股;中侨免税拥有一张市内免税的牌照;中出服则拥有一张出入境免税和市内免税的牌照;海免集团拥有的则是一张离岛免税牌照。
目前,王府井暂未公布其拥有的牌照属性。8月2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百货行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王府井拿下的牌照大概率是市内免税业务,“作为老牌百货零售企业,王府井在渠道和运营上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白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王府井作为百货龙头,可以使得百货与免税店间的资源相互利用,在售后服务、产品配套方面都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免税店的客源和货源较少,百货不仅有着较强的集体议价能力,还能够与百货对接销售渠道和售后网络”。
王府井拿下免税牌照后,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向当地政府提出免税牌照的申请。
7月6―31日不到1个月时间,共有12家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其中包括百联股份(.SH)、岭南控股(.SZ)、鄂武商A(.SZ)、大商股份(.SH)、欧亚集团(.SH)、南宁百货(.SH)、友阿股份(.SZ)、中百集团(.SZ)、步步高(.SZ)、东百集团(.SH)、海印股份(.SZ)、海汽集团母公司海南旅投等。
7月31日,包括百联股份、东百集团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已将相关材料报送给当地政府,但无法确定免税牌照是否能够发放以及何时发放。
逐鹿海南
海南自贸区的政策推动是引发这轮“免税热”的另一个因素。
7月1日,海南自贸区离岛免税新政落地执行,不仅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大幅增长,同时免税商品品类也有所增加,购买数量也适当放宽。根据文件显示,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按规定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
当天,海南自由贸易港官方网站发布解读文章称,本次调整是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史上最大调整,其中一大重要变化即为“鼓励适度竞争”。
目前,海南四个正在运营的免税店中有三家为海免集团持有,另一家由中国中免持有,但由于中国中免为海免集团的控股股东,岛上的免税店格局因此呈现垄断状态。
据媒体报道:“海南省未来将引入新的离岛免税经营主体,放开离岛免税商店数量限制,形成竞争格局。”
面对政府的支持态度,各方摩拳擦掌。
“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竞争中,对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前述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能够激发出海南自贸区的独特活力,成为持牌企业的“竞技场”。
7月3日,珠免集团宣布在海南成立全资子公司珠免集团(海南)免税品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国家批准的离岛免税品经营、岛内居民消费的免税进境商品经营等。天眼查显示,珠免集团(海南)免税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
除了引进竞争者外,海南省似乎也在有意申请属于自己的牌照。
资料显示,海汽集团母公司海南旅投于7月21日成立了海南旅投免税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亿元;与此同时,海南旅投同时也持有海免集团剩余49%的股权。
大量资金、人才也在涌向海南。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年初至7月31日,我国经营范围含“免税”的企业共注册家。与年同期注册的家企业相比,新增家。其中,海南省新增免税企业数量为家,占比为82.6%。
根据海关总署在8月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1―27日,海关共监管海南自由贸易港离岛免税销售金额22.19亿元、购物旅客28.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42.71%;环比分别增长45.51%、12.63%。
一线城市抢跑
虽然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跟风申请,但牌照能否发放、何时发放仍是个未知数。
王府井方面表示,年初,公司开展了免税经营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同年4月,公司及控股股东北京首旅集团,开始申报免税品经营资质业务。但直到今年6月9日,公司才收到北京首旅集团转来的免税牌照获批通知。
业内人士指出,在此番牌照争夺战中,就公司而言,身为“国家队”的国企优势更大;就城市而言,出入境游客数量更多的一线城市更具优势。
王府井的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而除却已拥有深免集团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无疑会成为下一块牌照发放的热门城市。
7月6日,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百联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7月15日,由广州市国资委控股的岭南控股发布公告称,正在推进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相关工作。
“免税店通常会呈现强则恒强的局面,在新一轮赛跑中,率先做起来的免税店,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护城河,后来者比较难超越。”王国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申请牌照的12家上市公司,分别有来自上海、广州、武汉、南宁、长沙、长春、海南等地的地方国企,值得注意的是,鄂武商A和中百集团的实控人均为武汉市国资委。
“在地域方面,北京、上海等一线机会最大,海南作为政策扶持也是试点的主要区域,湖北则有机会因疫情受到特别扶持。如果城市消费级别不够高,拿牌时间可能会相对靠后。”王国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野心的城市都想在这轮比赛中提前抢跑。广州在消费方面长期受到北京、上海压制,“在北京、上海消费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只要有机会,都想实现弯道超车”。
实际上,广州、武汉等地也在为免税企业落地搭建政策空间。
3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将“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作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的举措之一,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5月底,湖北发布的“提振消费30条”中明确表示,“加快全省主要城市市内及空港免税店落地”。
7月28日,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泽鹏透露,下半年,广州将积极推动天河路商圈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牌照的发放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王府井之所以能够得到免税牌照,与北京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时所获得的支持密不可分。”8月1日,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6月10日,就在王府井宣布获得免税牌照次日,北京市发布《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其中特别提及“加快落实国家免税店创新政策,优化口岸、市内免税店布局,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优质特色产品”。
热度难掩行业颓色
对不少百货企业而言,申请免税牌照除了可以“蹭热度”刺激股价外,更重要的是,免税业务是挽救百货行业的“强心剂”。不过,这针“强心剂”究竟能给疫情冲击下已现颓势的百货行业带来多少提振,仍是一个问号。
一方面,消费环境的变化导致实体百货行业进入衰退期。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3%,增速较年同期下降1%。
以王府井为例,年,王府井增收不增利,营收.9亿元,同比微增0.29%;归母净利润9.6亿元,同比减少19.98%。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商品零售的毛利率下降,年,公司毛利率为16.09%,同比减少0.42%。
对此,王府井解释称,主要受奥特莱斯业态销售规模逐步提升、新开门店以及商品结构变化综合影响所致。
疫情给线下百货行业带来的冲击更是难以估量。王府井一季报显示,年第一季度,王府井营收15.2亿元,同比减少78.79%;归母净利润为-2.02亿元,同比减少%。
赖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进入“云消费时代”,呈现“零距离、零时差、零渠道”的趋势,导致传统百货店正在失去消费者价值。
另一方面,免税业务经营的品类有限,难以对百货行业整体造成影响。
数据显示,香化产品在中国免税品销售额占49%,近乎“半壁江山”,其余的酒类、烟草、手表珠宝等则分别占比17%、10%和7%。
“免税商品经营有特定的非常窄的品种品类,而且有资格购买的人群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免税店的经营,实际上就算是全力以赴去做,也未必能够盈利。”赖阳表示。
王国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拿到免税牌照与能否运营好没有绝对关系。“从百货跨到免税店有很大门槛,想做好并不容易,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运营思维转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