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桐城人创业热情勃发之际,当年带着一帮人南征北战修桥架路的“密丝特”高的父亲,却早早要“退隐山林”。
多年后,同样做基建工程,但手下拥有着众多大型设备的“密丝特”高谈起父亲,不免有些惋惜之情,但是,他也意识到父亲的退出很正常,“因为我这些机器,他就搞不懂。”
如果我们粗略地梳理桐城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大致分为这几个时期。先是萌芽时期,在年“分田到户”以前,桐城就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以及社队企业,加工一些例如毛笔、刷子、瓶盖等低端产品;
其次是初步发展时期,时间为年到年,这段时期也是桐城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由小打小闹,走向正规化、公司化的关键时期。像金神在凸轮轴、玻纤,孔城在轴瓦,新渡在塑料包装上都发展起来了一大批本土企业。
这段时期内本地劳动力流失较少,工人吃苦耐劳,企业家们脚踏实地,政府环境比较宽松,所以企业发展的后劲很足。
到年之后,便进入了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是整个中国经济大飞跃时期,桐城企业也随着整体上行趋势而水涨船高。但正如危险中藏着机会,盛市之下也会潜流暗涌。这段时间看似风光,但是问题也逐渐丛生。
第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由于桐城与江浙沪等地就业机会与人工工资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接下来的十年,桐城人源源不断地跑到沿海,跑到京沪广深。
相反的是,由于是位于安徽的小城,在人才引进上还存在着很难突破的瓶颈。一进一出,让桐城很多民营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人力配备。
油画《打工潮》(王永)。年代中后期,桐城民工外流严重。
再一个就是“四小”产业自身的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太多的工业基础就能实现,符合桐城当地零资源但人力充足的现实,不过这种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门槛低,所以竞争相对激烈,而且有些还不环保。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容易碰到天花板。
各种问题的累积,导致了很多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止步不前。它们也想改革,也想提升,但是这一代的创业者,像“密丝特”高父亲那样,大多文化层次欠缺。
当年他们可以靠着人海战术,或者“游击队”的打法,占领市场,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正规军,和高精端武器,他们就显得跟不上时代。
即使像夏吉国,是当年难得的高中毕业生,在很多人眼里有能力有魄力,但是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份上,他的知识结构也远远不适应公司的现代化要求。
所以到最后,很多人面对新形势不是自信过头,就是慌乱迷惘,不知道到底怎样是好。结果不是保守、退出,就是乱投资、乱扩张。
鸿润也差点在年栽了跟头。谁也很难想象,这个广告曾打到央视,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企业,居然资金链差点断裂。
后来找原因,这自然跟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所造成的影响有关。它让鸿润集团的国内市场与出口业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过,如果问题只限于此,鸿润其实日子并不难过,但在这个时代,干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自己的野心。
自年起,鸿润对外投资扩张过度,除了房地产之外,还有就是煤矿能源项目,据说其曾跑到非洲买矿,最后,因各类投资并未产生预期收益,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去非洲买矿,常常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里有许多前车之鉴。
恰恰还是鸿润的主营业务挽救了它。由于在对该公司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详细梳理之后发现,鸿润集团主要由于对外投资扩张过度才导致信贷危机发生,但公司主营业务突出,未来三年能够产生相应的现金流,有效资产大于负债,具备一定的偿还贷款能力……所以当其它银行纷纷压缩授信之时,当地的徽商银行却伸出了援手。
和鸿润如出一辙的还有某家企业,它本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但因为脱“实”务“虚”,专注于资本运作,导致欠债过大,企业难以正常运转。
倒是攀登稳扎稳打,虽然在业务上曾和其它企业发生冲突,而导致自己陷入危机,但是它们依旧一步一个脚印,专注自己的实业,最终摆脱了困境。
一正一反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在全世界有名,就在于一个人一辈子就做那么一件事情,甚至,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也就做那么一件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们不乱投资、乱扩张,专注实业,但又能靠什么,来保证行业的竞争力,突破产业的天花板?!
年11月8日,一场战略合作协议在桐城市金瑞古井大酒店正式签订。这场签订仪式的级别显然不低,除了省内相关领导,安庆市委书记,安庆及桐城当地主要领导系数出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次合作的重视。
签约的一方是中青旅实业集团,另一方正是鸿润。中青旅之所以选择鸿润,应该是看重鸿润的主营业务,和它自己的业务有极大的“吻合”之处,比如说中青旅旗下的酒店品牌,正需要鸿润提供住宿用品。
另外,借助与安庆当地企业的合作,中青旅还可以深度参与到安庆的改革开放中来,像安庆的山水资源较多,而桐城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丰富,这何尝不是中青旅未来的开发空间。
鸿润找到中青旅,对自己更是一件大书特书的好事。对方的实力摆在那里,背靠中国光大集团,也是中国旅行社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有这样一个大企业支持,产品就有了销售的一个主要通道。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它的合作,原有的生产设备也得以进行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从而推动产能和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这次的合作,让鸿润开启了攀大引强的先河,并切身感受到专注于产品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桐城看到了打破自身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方式。尝到甜头的桐城,开始鼓励企业主动靠大联强,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其它企业也顺势而为,年8月8日,中车金控公司与顺驰电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桐城国际大酒店举行。这次合作以中车股权主导向顺驰电缆公司出资.5万元,持有顺驰电缆公司20%的股权的方式进行。
年6月,桐城市领导刘中汉、徐雄等出席安徽中核桐源科技有限公司稳定同位素产业基地开工仪式。
截至到年9月底,桐城当地先后与中建材、中核、中车等18家央企签约合作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亿元,已到资43亿元,这也让桐城一举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央地合作示范基地。
然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鸿润、顺驰一样,得到央企的青睐。那么,它们的未来又会怎样?桐城自然也不能“抓大放小”。它们的命运,一方面取决在自己的手上,努力通过创新,进行转型升级。但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来改善自己的“基因”。
对桐城来说,这是非常切实可行的道路。近年来,尽管沿海的虹吸效应,让桐城自身产业的发展备受其扰,但是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以及沿海产业自身壮大后的外溢需求,让离沿海并不太远的桐城,看到了新的机会。
况且,由于像鸿润、攀登这些企业的崛起,给桐城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高铁即将开通,机场在年也在建设当中,也让很多年前就是“九省通衢”的桐城,又一次成为了交通重镇。
这也意味着桐城有热情也有条件,将自己打造成沿海城市产业转移或拓展的新乐土。作为桐城市的招商局局长,郑元为这些时日也一直处于“热恋”当中,不断地和各地企业谈感情,交朋友。
当然,在他的希望里,所有的招商工作应该与本地产业发展形成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本地产业基础,造成为招商而招商。
这不仅造成招来的企业存活率低、发展速度慢,浪费双方的感情,而且,很难和本地产业形成呼应,也不能带来巨大的进补效应。
在桐城的设想中,未来当地的产业,不仅有包装印刷、家纺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更要打造汽车零配件基地、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当然包括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桐城曾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市领导领衔重大招商项目,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在外招商不少于2次或5天,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要求,跟踪服务项目的洽谈、签约、审批、开工、建设等全过程。
这种为家乡做好建设的急切心情,自然会得到桐城人一呼百应。
让桐城感到无比幸运的是,尽管比起周边很多城市缺少资源,但老天也很公平,多年的耕读传统,以及在传统文化上的强势表现,让它拥有了很多地方不曾比拟的财富,那就是在全国各地分布着无数的从桐城走出去的人才。
他们大多不负众望,有如他人对桐城人“全靠脑袋”的谬赞,在各自岗位上也干出了一定的成就,有的成为国企老总,有的则成为商界翘楚:
像雄牛资本创始合伙人及主管合伙人的李绪富;普联科技的创始人赵建军;曾任深圳南油集团总经理的李乘友;现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寿;年曾以亿元财富领衔安徽本土富豪榜的李缜……
李绪富在某论坛发表演讲。有人说,没有他,就没有京东的今天。
当然,不管如何都不能忽略的,还有祝义才。年底,他就在南京创立了雨润集团。
数十年的经营,雨润曾经一度是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领袖,在公司的巅峰时期,雨润集团的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元。
除此之外,数千年来的尊师重教传统,以及深厚文风,让桐城在旧中国出了无数举人和进士,到了新时代,则继起以院士。
随着桐城中学走出去的方复全在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老桐城(主要包括今桐城市、枞阳县、杨桥镇、罗岭镇)地区已有18位院士(由于行政区划在今天有所变动,这18位院士分别为桐城籍的10人,罗岭杨桥2人,枞阳籍的6人)。这也让桐城成为为数不多的一个“院士之乡”。
在吾球君的身边,也有许多青年才俊。像执掌南洋商业银行杭州分行的张林春,他是吾球君在桐城中学的师兄。
另一位师兄汪永明,则在物联网创业上颇有小成,其创办的青泓科技所打造的软件平台,已经管理超过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而其他的朋友也不可小觑。像王永创办了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干的是环卫和垃圾分类的活,却将它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有着全新的运营模式、专业的人才体系,和顶尖的科技自主创新实力,曾经服务过G20峰会;
像张九六创办了杭州中为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并由此闯进了智能制造这块领域,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为LED照明产业找到了工业4.0的新坐标。
因为心怀对华为这一民族骄傲企业的尊崇,他在创业之初便将公司命名为“中为”;
至于戴福全,同样让人感受到后生可畏。这位80后只用了8年时间,就从一名业务员,做到拟上市企业的营销总监和原始股东。这家拟上市企业即为利和兴股份。同样属于智能制造这块领域……
这些散落在外地的“超级大脑”,对桐城来说,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吾球君在研究“宁波帮”的过程中,曾“听闻”邓公小平在年8月发出的一个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极大地激发了海内外“宁波帮”关心祖国和建设家乡的热忱,最后形成了“宁波帮,帮宁波”这样的一个大好局面。这让吾球君一下子便想到了自己的老家,其实也应该将这些在外的新桐城派,请回来建设桐城。
事实上,这些桐城老乡大多有回来支援家乡意愿。在桐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家国情怀。爱国爱家,对我们中的每个人来说,责无旁贷。像“密丝特”高的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就叫“国平”。
据吾球君所知,这些老乡中,有的正给家乡推荐人脉举荐资源,有的已经回到家乡建厂,而有的——像“密丝特”高——则把企业的总部放回桐城。
幸运的是,桐城似乎也意识到了乡友对建设新桐城的巨大作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乡情招商”,一方面积极借助桐城在外乡友多、人脉资源广的优势,共同搭建招商引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广大乡友支持家乡建设、服务桐城发展。
与此同时,桐城还充分发挥身为“院士之乡”的优势,在引资之余,也着力“引智”,比如和吴曼青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
利用好这些院士资源,可以让桐城从文都变智都。
该站除了辅助决策,参与创新战略咨询决策,更重要的是帮助桐城进行能力提升,包括导入创新思想和创新资源,提升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指导产业创新,孵化优势产业,“造血”输出;还有就是,“百年树人”,培养创新后备军……
这不得不说,桐城的未来,因此而充满了想象空间。
此文为吾球商业地理《以桐城派暴得大名的千年文都,今天如何找回存在感?》第二章,欲知桐城故事,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