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同治二年,曾纪芬一行从家至安庆督署,她的姐姐以十余缗买得一婢,被其父曾国藩所知,大加申斥,而不得不转赠与他人。曾国藩此时已是两江总督,俸禄不少。
从曾国藩的若干家书中可知,勤俭是其做人的准则,亦是用来训导家人的家规。他曾殷切地嘱咐家人:仕宦之家,不蓄存银钱。子弟需勤劳以谋自立。
在曾家,男子除读书之外,需做耕种和其他杂事;女子需学习洗衣煮饭纺绩针黹,包括在用度上也力求节省。而曾家子弟在这样的家风之下,代代皆出闻人。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亦留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的训诫。
古代的儒家君子,向来是克勤克俭、不慕名利,不单自己以此为修身之道,还要求家人视之为家训家规。及至现代,愈来愈多的人宁愿贪经济之利,享物质之便,而不求闻达、潜心做人做事的质朴良才少之又少。这样的人越是稀少,就越显得珍贵。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被同学们称呼为“扫地僧”的老师。他的穿着普通甚至略显寒酸,日常生活极其节俭,时常拎着塑料袋去上课,吃饭甚至还会舔盘子,经常被人误认为是“锅炉工”。尽管一眼看上去毫无特色,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有着真才实学,且阅历丰富的学者,他便是王晓琮。
勤学成才
年,中国第一届少年班招生,因天资聪颖、多问好学,14岁的黑龙江少年王晓琮脱颖而出,被招入北京大学。经过不懈地努力,8年之后,王晓琮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面对国内多家优秀单位的邀请,王晓琮选择顺从自己的本心,回到家乡哈尔滨理工大学执教,同时继续进行数学的研究。
为师也优
王晓琮老师上课有一项“神技”:不管多少重的微积分,他都能口算出答案,使得同学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常常不带教材,但却能在讲台上将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的知识分毫不差地讲个透彻。
年起,他承担哈理工数学建模竞赛班的竞赛英文写作培训及指导工作。由他指导过的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英文文献和写作英文论文的能力,而且其中多名同学,通过推免进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研究院和研究机构深造。
王老师不仅是中国数学建模竞赛的评委,还亲自带队去美国参加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据统计,至今已获得多项荣誉。几乎每次都能摘得桂冠,凯旋而归。国际的对手们听闻是他带队,只纷纷去研究第二名该怎么得。
他在学校其他的精英培训和教学项目中,也是成绩累累。深得校督导团多位督学的认可,普遍认为他教学水平和效果突出。
为人也俭
但在生活上,则再没有比王老师更俭朴的人了。从教多年以来,王老师依旧还是住在分配的教师公寓,并没有额外花钱买房子。
他从不穿华服,只有几套朴素的衣服来回地换。一件蓝色的T恤可以穿很久,整个夏天脚上只着一双塑料的凉鞋,冬天则是一双黄色的胶鞋。
甚至在食堂吃饭,也从来不剩饭,是真正的光盘。每天点的菜,往往多是素菜,吃完菜后,再将盘子内沾着的油兑点儿水,直接一饮而下。此前,还有同学拍到他舔盘子的照片,着实令人唏嘘。
为人淡泊
对自己节俭,对他人则是十分地大方。王老师将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一大部分用来资助了贫困地区的学生,让他们都有学上,且能完整地念完大学。另一部分用来给同学科研,其德如此,确实令人感动。
王晓琮老师对钱财淡泊,对名望亦是淡泊。40多年,他的治学、执教水平早已高超,但他却并未去评职称,现今也不是教授,仍然只是一名讲师。对他来说,科研和教学与职称并无关系。在他看来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尽力地做好,简单、随性、保持自己的本真就行了。
严师益友
王晓琮老师教育考核学生也是极其严格,从来是考多少分就打多少分,曾因给学生打出过59分的成绩,引得论坛热议。他可以一眼看出谁的作业是抄的,而从不姑息。
但他对待学生向来也是友善的,同学们有疑难,无论何时找他,他一概不会推辞。而且从不惜时间,也不摆架子,真正地帮助他的学生。
因而在同学心目中,他是值得敬佩的、喜爱的、可亲近的良师益友,大家以听他的课为荣。私下里称他为“神级”导师。
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依照着孔子的标准,王晓琮老师无疑是一位贤者。他笃学节俭,安贫乐道,卓越有才,但却淡泊名利。他是真正的学者,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国儒家精神的继承者。
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行色匆匆、夙夕奔忙多是为了虚名和厚利。更有甚者,只看重颜值,颜值高就是美、就是善,颜值低的则往往被忽视,视角十分的浅薄。像王老师这样坚持着君子操守的人已是凤毛麟角。而让像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则是当下我们需要努力的!
参考文献: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