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航拍“上海光源”鹦鹉螺状的建筑外景。解放日报记者海沙尔摄
在协同发展中展现“上海胸怀”
一体化,沪苏浙皖责无旁贷,不分你我。其中,上海的协同努力,让长三角人有更多获得感。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需要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互联互通。去年12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正式投用,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我国顶级节点中的最后一个。预计到年,该节点覆盖长三角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
在长三角口岸大通关建设方面,上海口岸与张家港口岸着手开发“通关+物流”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通道,上海与安徽正开展单一窗口数据查询和统计对接并完成系统调试。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有家企业通过上海的单一窗口向个外地口岸完成批次货物申报,相比年,增长达16倍。
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进一步联动。今年开年不久,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便在沪浙两地主要负责人的见证下,签署了《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此外,上海正积极发挥金融中心功能,推动长三角企业发展。上交所在长三角地区共建成7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和1个资本市场服务工作站。截至年底,上海主板市场新增长三角上市企业36家,占同期新增总数的63.2%。
医保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长三角“实事”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率先在全国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在原先上海15医院和松江区、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浙皖3省8个试点统筹区的基础上,今年4月起,新增9个市级统筹区纳入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联网覆盖范围。数据显示,截至年11月,上海市作为就医地接收备案人员72.15万人,住院结算23.25万人次;作为参保地备案至异地就医人员9.8万人,赴异地住院结算1.97万人次。
此外,上海还牵头研究发布了《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并与苏浙皖在长三角区域内联合实施达成共识,成立了长三角重要产品追溯联盟暨长三角区块链追溯联盟,将共同推进区域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等重要产品源头管控协作。
共同努力之下,长三角未来可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可能影响整个长三角的产业发展,被中央赋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使命的上海,作用不言而喻。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上海向苏浙皖输出技术超过项,成交金额亿元。而现在,上海正加快推进上海光源、蛋白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放共享,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建设。
在长三角合作平台和载体建设中,上海身影频现。由上海松江和浙江杭州、嘉兴首倡的G60科创走廊,目前已扩展至沪苏浙皖九城,并联合成立了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苏昆山、吴江正共同布局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上海嘉定和苏州昆山、太仓正打造协同创新圈;上海杨浦联合沪苏浙皖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立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以提升创新资源的辐射能力。
长三角协同创新也有新期待。今年,将由上海研发服务公共平台(上海科技人才发展中心)牵头,会同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省科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升级建设长三角区域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将加快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
“伸出是一只拳头,缩回来则是五根手指。”对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人认为,长三角要形成“拳头”和“手指”的关系,上海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从实际运作中不难发现,上海在当下的一体化中正展现出更广的胸怀与更高的姿态,而这也是沪苏浙皖共同实施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任俊锰)
为高质量一体化贡献“江苏力量”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江苏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安徽的战略协同,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的紧密度、协同度、融合度。同时扬自身所长,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扛起使命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服务战略大局。
工人在江苏昆山好孩子婴儿车总装厂装配线上工作。新华社发
年1月12日,由江苏轮值召开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简称“长三角办”)。当年4月,“长三角办”组建,标志着三省一市人员联合办公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
年6月,“长三角办”印发《三年行动计划》,江苏对涉及本省的8个方面、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分工,形成任务分解表,设有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商务、产业合作和食品安全共11个长三角重点专题合作组,进行务实推进,取得初步成效——
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江苏以信用、金融、商务3个领域为突破口。年,江苏向“信用长三角”平台推送环保领域行政处罚数据近条,推动长三角环保行政处罚信息共享合作。
在金融领域,推动上海优质资源参与泰州金改试验区建设,促进苏州、昆山等地试验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
在商务领域,以共同举办“进博会”为契机,在安保、环境、交通等领域联防联控,举办了智能科技、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三场论坛。
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是一体化合作重点。江苏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太湖蓝藻水华和省际边界水葫芦联合防控。同时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区域7天至10天空气质量预报。临界市区县在监测信息共享、环境标准统一、信用联合惩戒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作。
区域一体化,交通要先行。江苏把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以世界级城市群尺度谋划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格局,统筹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两群”(现代化机场群、港口群)“三网”(高铁网、公路网、航道网)。
年1月9日,江苏省政府通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的《关于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年)的批复》,将建设宁淮、宁宣、盐泰锡常宜、宁扬宁马、苏锡常快线等8个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达亿元。
“该规划的实施,不仅将拉近江苏沿江地区的时空距离,还将无缝衔接上海、浙江、安徽,推动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江苏长江两岸形成了发达的城市群,苏锡常地区连绵成公里长的都市区,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进入“蜜月期”,以局部一体化推动了长三角整体一体化。
一体化发展,须扬自身优长。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区域创新能力强,开放平台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要扬实体经济之长,走创新合作之路。
“发展一体化,首先是经济一体化。”江苏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江苏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释放出创新驱动的强大能量,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引领区。
推动产业合作一体化,江苏支持华虹、中芯长电、星科金朋等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布局,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应用推广的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工业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嘉昆太、环淀山湖、宁马、宁滁等跨界地区,江苏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跨省园区共建。
(作者:新华日报记者顾巍钟)
发挥优势施展“安徽作为”
在中央政治局5月13日会议审议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安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强化创新驱动和资源共享,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共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安徽首倡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目前,这一创新共同体正在瞄准“三区”目标加速构建: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奋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核心区,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中心城市正在努力建设产业创新集聚区,长三角区域其他重点城市正在依托G60科创走廊等协同创新平台,合力打造全国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
顺利合龙的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安徽日报记者吴文兵通讯员张柏青摄
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牵头,共有80多家企业涉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零部件、电池、整车、软件等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加入。“联盟将为成员企业提供园区入驻、异地投资、跨境并购、联合采购等服务,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推动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竞争优势。”联盟理事长、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夏顺礼说。
建设互联互通的高效基础设施网络是打造开放高地的先导,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引擎。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安徽正着力打造陆、水、空、信息高效融合网络,共建便捷畅达长三角。
陆路网建设上,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商合杭、合安九高铁建设加快,与江苏省联手积极推进合肥至新沂高铁、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等。列入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的安徽5条高速公路正在相继贯通,国省干道省际断头路贯通2条,另外有4条正在建设。
水运网建设上,安徽加快区域航道网建设,相继开通合肥至芜湖、芜湖至上海每日发班的集装箱班线,开通宁波舟山港至马鞍山港的特定江海直达航线,初步构建了与长三角港口班轮航线网络。
航空网建设以“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为目标,加快芜湖宣城机场建设,推进阜阳、安庆、池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推动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工程尽快落地,全面提升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一干四支”机场群的吞吐能力。
长三角区域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走在全国前列。安徽积极对接国际惯例和全球准则,全力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努力实现体制机制的等高对接。
互认“一个章”,是长三角区域整体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性举措。安徽积极参与,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上,安徽积极推动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市场检测方面,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等基础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大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过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让优质公共资源在长三角区域更大范围共享,正在持续累积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百姓的认同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整合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共办人才交流会、共同组织网络招聘会,搭建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共享平台,安徽积极参与其中,努力让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省青年人择业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大舞台。
安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体化改革,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动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让社保关系更加顺畅地转移接续。
(作者:安徽日报记者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