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莉媛智纲智库广州战略中心
编者按:为啥国人去日本旅游,会买个马桶盖回来?撇开简单粗暴的道德评价和高大上的制造业理论,从游客和消费者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典型的场景式营销、体验式消费和从众心理综合作用的结后果。
年了,还有人去日本买马桶盖吗?
一、为什么买个马桶盖回来?
相信很多初到日本旅游的国人都会惊叹当地人性化、细致、贴心的洗手间。作为一个初次到日本的小白,6天时间匆匆走过了京都-奈良、名古屋、东京等三个城市群。期间往返走的是日本高速公路,因此也得以体验高速服务站的洗手间。
总体上接触了两类洗手间:一种是公共场所,如机场、高速服务站、景区以及商场的公共洗手间,还有一种是各个不同档次酒店里的洗手间。
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装饰布置、空间布局还是高科技的隔间,日本公共洗手间不仅是一个舒适的休憩站,本身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温馨舒适的装饰:洗手间内部装饰的颜色大多选用暖色,让人感觉温馨。记得到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洗手间时,米黄色的墙壁,让人一扫路途的困顿和疲惫。
不同地方高速服务站的洗手间主题都不一样,墙上画着各个地方的风俗画,感觉在洗手间也像是在旅游。
每个小隔间上都有一盏感应灯,灯亮表示有人,不亮表示没人,远远都能看到。
回想国内很多高速服务站和机场、高铁站的洗手间,深蓝或者银灰的冷色调,从颜色上让人感觉高冷。
其次,判断隔间是否有人,只能看门把手一个小小的弧形颜色:绿色表示没人,红色有人。遇到人多的时候,不注意,外面在排队,里面空置,浪费时间和资源。
合理的空间布局:日本大部分洗手间都有化妆台,化妆镜周边有灯光,还有座位,方便坐着梳妆。
一些洗手间里面还有简易的幼儿游乐区,方便妈妈上洗手间的时候,小孩子边玩耍边等。
很多洗手间有折叠的换衣台,用的时候放下来,站上去换衣服,不用担心弄脏袜子或衣服。用完折起来,不占用空间。
其实,国内很多机场、高铁站出于人性化服务,也应该安装换衣台。毕竟国土面积大,南北季节变化大。像现在这种你在北方裹着貂,我在南方露着腰的时候,跨越南北的游客或者商务人士,到一个地方首先就要换衣服,一个小小的换衣台可以避免很多尴尬。
万能贴心的隔间:小隔间里最核心的就是智能马桶,关于它强大的臀部清洗、座圈加温、女性清洗、暖风烘干、自动除臭等功能此处不加赘述。
说实话,起初不太喜欢这个智能马桶盖,一排混着日语、图片的按钮标注着各种功能,让人发懵:到底哪个按钮是冲厕的?哪个是冲洗PP的?一不小心按错,小心冲PP的小水管喷一脸水。
但用了几次之后,座圈感应加热的功能真的让人无法拒绝。想象一下,大清早坐马桶上,接触到温热而不是冰凉的马桶圈,那感觉别提有多舒服了。
针对国内很多人用公厕的抽水马桶时嫌脏,宁愿蹲马步也不愿直接接触,日本的洗手间懂你,有专门供应的一次性马桶圈垫,或者消毒的洗洁剂和纸巾,可以先擦拭再如厕。
因为智能马桶盖有便后冲洗PP、暖风烘干的功能,根本用不上纸巾,但每个隔间都备有两卷纸。纸是特制的可溶于水的纸,绿色环保。
此外,还有很多神奇的设置,比如挂在墙上的宝宝椅,马桶两边的扶手,还有紧急呼救按钮。
一次,在商场如厕后等一位大姐,她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按了啥,忽然洗手台上警灯闪烁,警铃大作。几位正在补妆的日本小姐姐吓了一跳,赶忙跑去看,发现只是有人按错就走开了。一场乌龙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手忙脚乱关警报,语言、文字不通,折腾好一阵才找到原来开关在警灯下面。
联系到日本是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很多老人退休后也会出来工作。而洗手间是老人很容易滑倒的地方,紧急呼救的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此外,住的几个档次不同的酒店,洗手间都是一体化设置,即马桶、洗手池、浴缸都是一体的,中间没有任何缝隙,防水效果很好。洗手间关键时刻也是最好的避难所: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每年大小地震加起来有多次。日本小学生都知道,地震时赶紧躲洗手间,一体化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庇护作用,同时洗手间有水可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看到这里,就问你周到不周到?细心不细心?强不强大?
日本功能强大的洗手间跟传统厕神文化崇拜分不开。日本文化中有一位厕神,容颜貌美,主生育。如果家里厕所干净、舒适,生出来的孩子就漂亮、一生顺利,反之就会丑陋且命运多舛。因此日本人对洗手间十分注重。
作为一名游客,尤其像我这样,没见过啥世面,对智能马桶盖一所无知的人,经过几天的亲身体验后,感慨:原来如厕可以这么舒适,日本的洗手间太贴心了,智能马桶盖太好用了。体验感太好了,妥妥被圈粉。
接下来第二波攻势来了。跟团游的人都深有体会,出去旅游肯定少不了购物。到了免税店,专业的中文导购很热情地讲解(洗脑):日本智能马桶盖有多好,国内目前没有,即使有也比不上日本的质量;出来旅游买啥不是买,带个马桶盖回去,结实耐用,全家老小都能用。也不贵,才多块钱一个,你们说划算不?如果是你买不买?
能去日本旅游的一般都是家里小康的人,首先自己用过,体验感不错;再加导购巧舌如簧的讲解,价格也不贵,能不心动?很难。
还要一个关键因素不得不提,日本国土面积小,很多免税店地方很小,几个旅游团进去,就挤得满满当当,热闹熙攘。还原一下当时的购买场景,目之所及满眼琳琅满目的日本商品,大家拿着购物篮在封闭拥挤的空间里穿梭,感受时间不断倒计时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家都买你不买?过着村没这店了,时间有点来不及了,就算买回去给家里的老人用也算一片孝心。一冲动:买它!因此大家都买就形成了抢购……
跟这种情况很相似的,请回忆一下刚过去的双十一,你剁手时的心理活动。从单纯的消费心理来说,其实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买到手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实际需要的。
在亲身体验,加上场景式营销和从众心里等综合作用下,爆买产生了。这时候对于爆买停不下来的游客和消费者来说,仅仅是带回来了一份很好用的商品,可以便利家人的生活,仅此而已。
但新闻报道之后,国内炸开了锅。
二、为啥国内舆论炸锅了
其实到日本买马桶盖的现象年零零星星就有了,年1月初,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曝光了这种现象。一夜之间万阅读量,一周内阅读量超千万。很长一段时间内,马桶盖成为了现象级话题。
舆论聚光灯下的马桶盖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单纯的马桶盖了,被赋予了太多的意味:
从人最基本的需求来说,人只要活着,每天就少不了吃喝拉撒睡,这五件事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在传统文化中,请人吃饭喝茶是公众行为,人越多越热闹、越有面子。而拉撒是个人隐私,是里子,根本上不了台面。
尽管厕所也很重要,有科学研究显示人一生在厕所的时间加起来长达3年。但我们一提起马桶盖,就感觉又脏又臭,难登大雅之堂。有请人吃饭喝茶的,有请人上厕所的吗?旅游回来带个马桶盖?简直匪夷所思。
从民族情感来说,日本作为一衣带水几千年的邻居,但这个小邻居不安分,之前就在他手里吃过亏。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日之间的情绪和关系太复杂了。你们去日本旅游也就算了,还抢购他们的马桶盖?
从产业角度看,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地大物博,什么没有。一个制造业大国,生产不出一个马桶盖,非要漂洋过海去日本买?
被舆论妖魔化、情绪渲染的马桶盖,某种程度刺痛了一些人的神经,打疼了一些人脸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有点讽刺。
由于吴晓波文章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解读,直指中国制造业,国内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