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一定以为我会甩过来一张化妆品品牌和汽车品牌相类比的图。
▲网络截图,侵删。
然而并不是。化妆品和奢侈品品牌,与汽车品牌类比也不是没可能,只是本篇想从更深度的层次来探讨一下当下的消费趋势。
键盘上分析各种效应,不如实际走访来得真实。于是,我用了一下午,专门去逛了一趟化妆品专柜。
踩点地址位于三亚海棠湾的国际免税购物中心。化妆品品牌,占据了这里整整一栋楼的接近两层。由于化妆品免税后优惠幅度很大,且不像服饰那样过季打折(免税服饰的价格往往比正常买打折或是活动时的价格还要高),更重要的是,化妆品单价便宜,两百块,随随便便买大牌。
▲随便感受一下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化妆品区的气氛,网络随便找的网友这几天拍的图,侵删。
因此,化妆品区是这里人气最旺的区域,没有之一。
观察下来,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化妆品区域呈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品牌门可罗雀,有的品牌人满为患。
人群多寡指数,和品牌日常投放广告的指数,完全成正比。
雅诗兰黛,兰蔻这类主流品牌广告大户,结账排队的人数明显很多。此外,香奈儿,迪奥的专柜面积不大,人流量也巨大。
哪些专柜人少呢?最典型是雅顿。伊丽莎白雅顿,美国护肤品牌,广受众多配方师和洗化专业人士推荐。人少到什么程度呢?我在里面逛了起码十分钟,都没有一个人进来哦……免税价格其实还算给力,套装性价比无敌,但是最好的经典产品黄金面部胶囊全线缺货,让我这种真心想买的人也下不去手。
另一个品牌倩碧,属于营销投入还可以的了,但相比而言还是存在感偏弱,反馈在柜内人流量上,满打满算也就是流量大户们的一半。
以上两个都是美国品牌,而且是在配方方面公认都比较良心的了,至少在产品力层面,几十年的积淀不会逊于欧洲流量大牌。其中,雅顿是产品线太短,营销基本等同于无,所以扑街;倩碧隶属于雅诗兰黛集团,但相比而言,流量不及雅诗兰黛。在产品线上也不逊于欧洲品牌,无奈在营销方面投入不够,加上偏工科的品牌调性不能触动大多数女性的神经,因此,终端表现也明显不如同档次流量品牌。
▲倩碧和雅诗兰黛其实是一家的,相较而言,倩碧更理工科一些,个人评价,东西不错,但给人的购买欲不强……
有趣的是,高端贵妇品牌至少在我的踩点时段中,没有表现出什么狂热,甚至有些冷清。其实免税对于贵妇品牌来说,省下的银子会更多。比如LaMer因为产品线很短,本身柜台也不大,但爆棚的情况是没有的,justsoso的感觉。
我看了价格来推算,是因为相比首都机场或浦东机场的日上免锐店以及国外的卖场,海棠湾免税中心的价格并不具备优势。贵妇品牌的客群出国的比例更大,因此会选择在国外或是机场免税店购买。
我在踩点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1,在化妆品领域,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人们更愿意去购买那些曝光率高的品牌。
▲打开微博,雅诗兰黛告诉你要宠爱自己;打开美图秀秀,兰蔻则教你做人。
2,欧洲品牌普遍更受欢迎,它们成功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产品线非常丰富,便宜到两百块的口红,贵到千元面霜,应有尽有。尤其是阿玛尼,迪奥,香奈儿这些品牌,包包衣服抢钱还不够,连口红粉底钱都不放过。第二点是营销投入巨大,从朋友圈广告到央视,从爱奇艺电视剧前面的贴片到飞机上的杂志,可以说是全面覆盖无孔不入。尤其是推了一款新品,简直都是颠覆行业般的热炒(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配方上来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突破……),存在感爆棚。
▲阿玛尼官微首页,置顶+封面,权力粉底液启动霸屏模式。
3,产品本身的配方价值,则是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