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叶芸来很想与湘军厮杀,将其赶出安庆,但太平军已经饿得无法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将士被湘军杀害。安庆之战,前后持续近两年,双方都是精锐云集,名将尽出,但战场主要集中在城北,其余地方很少发生战斗。原因非常简单,安庆三面环水,只有北面的陆路通向集贤关。太平军缺乏水师,只能从陆路增援安庆,这是主战场。
安庆守将,就是陈玉成麾下悍将叶芸来,守卫城北的则是叶芸来的连襟,后成为淮军首席大将的程学启。湘军攻城,太平军奋力还击,但程学启中途投降湘军,坑了姐夫叶芸来。城北之战,程学启、叶芸来,两位连襟的爱恨情仇。
叶芸来,广西人,是“老兄弟”,隶属陈玉成部,骁勇善战。安庆,英王陈玉成的大本营,也是天京的西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镇守安庆,叶芸来在陈玉成的眼中,自然就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铁杆亲信。试想,若非亲信,谁让你看守家底呢。
程学启,安徽桐城人,早年不务正业,后投奔太平军,还带来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参加太平军,程学启作战勇猛,深得叶芸来赏识,两人关系很好,是铁杆兄弟。为了亲上加亲,叶芸来将老丈人高崇善的二女儿嫁给程学启,两人成为连襟。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叶芸来、程学启两位连襟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安庆城北之战时,叶芸来、程学启走上了对立面,相互厮杀,令人感叹,他们都是乱世的“棋子”。
年初,湘军第三次东征,朝着安庆杀来,安庆会战拉开了序幕。安庆,位于长江北岸,西北边是皖江,东北边是菱湖,只要北门通往集贤关,取得外界的增援。湘军采取的战术,还是“堡垒战术”,挖掘两道壕沟,一边围困城池,一边阻击太平军增援。
安庆城北,湘军、太平军厮杀的主战场,程学启从里面攻打曾国荃,陈玉成从外部攻打多隆阿、李续宜,试图打通内外联系。结果都知道,陈玉成受制于八旗马队,无法突破多隆阿防线,太平军增援部队几乎都在桐城,很难靠近曾国荃。
英王陈玉成无法增援,但程学启依然坚守城北,多次率兵袭击湘军,让曾国荃不得安宁。湘军攻打城北,程学启也是奋力还击,依托防御工事,射击湘军。“吉字营”伤亡惨重,却未能靠近城北。
程学启勇猛无敌,这是有目共睹,否则他也不会成为淮军首席悍将,风头盖过刘铭传、潘定新、张树声、吴长庆等人。程学启能打,但太平军缺乏粮食、弹药等补给物资,随着战局的延长,太平军逐渐处于劣势。毕竟不是“老兄弟”,程学启意志力没那么坚定,他想“识时务者为俊杰”。
就在这时候,曾国荃将程学启的养母抓来,让程学启自己看着办。此时,程学启若是继续战斗,养母的结果如何,自然不用多说。纵观程学启的一生,他手段狠辣,对曾经的战友太平军毫不仁慈,却很有孝心。要知道,叶芸来杀死程学启的妻子后,高崇善还将第三个女儿嫁给他。
孝心,并非投降的理由,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却也让人难以抉择。程学启投降湘军,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战争准备结束时,程学启知道清朝会裁撤士兵,便纵容他们劫掠,为日后的生活着想。
年3月,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程学启投降了湘军。程学启投降,曾国荃很高兴,但很多湘军将领不高兴。原因很简单,程学启守卫城北时,多次杀伤湘军士兵。湘军,以营为单位,主要是同乡人组成,都是族人、亲信、朋友,彼此关系很好。
湘军将士不满,为了安抚士兵的情绪,也为了考验程学启是否“忠诚”,曾国荃进行了必要的测试。每次战斗,曾国荃都让程学启打头阵,让他率兵离开营地去厮杀,每次程学启离开都只能携带一天的粮食,然后将壕沟上的木板撤掉。
曾国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程学启推向风口浪尖,不血战厮杀,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此,程学启只能拼命冲杀,对曾经的队友太平军下手,一点都不留情。叶芸来非常恼火,便将程学启留在安庆城内的妻子、儿子,全部处死,将首级丢到城池下面。
没了妻子、儿子,湘军又不信任自己,程学启悲痛欲绝,只能拼命厮杀,发泄内心的痛苦。也许是程学启太过卖力,九帅曾国荃逐渐改变对其看法。年9月,程学启献上“地道攻城”之计,在北门爆破成功,然后亲自从炮眼处杀入城内,太平军余人殒命。
夺取安庆后,程学启追随李鸿章东征江苏,隶属淮军。年11月,程学启背信弃义,充当“苏州杀降”的急先锋,4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被处死。年3月,程学启攻打嘉兴,从缺口处冲杀,被太平军枪炮打死。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