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卫生
从民国到年村境内无开业行医人员,经济文化落后,村民生活贫困,卫生事业亦极端落后,缺医少药,人民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人民卫生工作十分重视,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宣教群众,依靠群众,开展防病治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中医药与西医药同步发展,基本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求。
一、医疗机构
年按区乡建制始建区乡卫生所(民办公助性质)。
年后,月山卫生所在旗星兴塘设立了马鞍医疗点,年迁至马鞍村合意组原乡政府住址。
年始建合作医疗室,大队有赤脚医生2名,马鞍医疗点便撤并。
年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合作医疗逐步解体。年恢复乡建制后,合作医疗制度无一村实行,取而代之村办起了医疗室,原赤脚医生便改称为乡村医生,便民防病就医,医疗室主要是乡村医生私办。到目前为止,全村计有医疗室四家和一所医院,小病本地就医,大病到安庆根治。
二、医疗制度
历年来,农民生病均是自费治疗。从年7月1日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在规定时间内缴费10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缴一次保一年。各级政府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给予参保农民配套扶持,即每人每年30元进入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全部用于参保农民住院医疗费用的分级按比例补偿。
企业干部、职工享受医疗保险。
广大村民卫生状况和自我保健的意识日益增强。
第九章风俗民情
1、谷仓里的蛇称为“守仓龙”,不加伤害。农家以养猪、纺棉布为副业,俗语“若要富,养猪纺棉布”。建国后,纺棉布者渐少,养猪业则较过去更为兴旺。
2、手工业技术,靠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先由家长求师收徒,师傅应允即写出“投师纸”,办投师酒,正式拜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三年之内,师傅管徒弟伙食,徒弟在师傅家做家务农活,出师之后方可单独开业。
3、建房上梁那天,主人家设宴招待木匠、瓦匠,亲友贺礼者参加宴席。
4、婴幼儿戴虎头鞋或狗头帽,穿虎头鞋、狮头鞋,系虎头肚兜。婴儿衣服一律用棉布,且不缝边,这样不会伤害婴儿皮肤,叫“毛衽衣”。
5、村民对住房建设极为重视,营建新居时,先择定门向及动工时辰,门向一般朝南。
6、村民喜爱看黄梅戏,且都能哼唱几句黄梅调,农历春节过后,相邻的村庄联合请戏班唱戏贺新年。
7、村民多爱打麻将、扑克牌,并借此赌点小输赢,也有不少人爱好钓鱼、种花、下棋等。
8、交往:春节、端午、中秋,身为女婿、外甥、技艺学徒的要给岳父母、舅舅和师傅送礼,叫做“三节礼”。亲友家生小孩,亦要送礼,叫“月子礼”。
9、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老历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凌晨即起,穿新衣新鞋,备好茶果,“放开门鞭炮”。传统的初一早餐是五香蛋、炒米茶,配以红枣、嫩姜,叫做“拿元宝”,中餐、晚餐阖家进餐与除夕同,以享岁尾年头天伦团聚之乐,初二亲朋开始相互拜年。
10、初七后始“出灯”,十五“闹元宵”是高潮。以娱乐为主,兼有“祈年”愿望,新屋、合意两组戴家老屋狮子灯村民最爱观赏。
11、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没有回家过年的人一般回家过元宵节。晚间设宴,应节食品“元宵”,以糖、桂花、芝麻为馅,做成糯米汤圆即成。元宵过后生活转入正常。
12、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日在门上插艾枝和菖蒲,用雄酒擦皮肤,均含驱毒辟邪之意。
13、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名八月节。乡俗认为此夜月亮最圆,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夜里品尝果饼赏月,若月亮被云遮盖,则预示着来年元宵是阴天,谚语“云漫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14、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二十四日后便要做豆腐、杀年猪、炸圆子、上腊坟、理发、洗澡,为除夕做好准备。
15、除夕: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过年”,外地游子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回家过年。除夕下午贴春联、年画。除夕夜又叫“大年夜”,年饭菜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年饭前要祭拜天地祖宗,有的农民还要到牛栏猪圈里烧香,为牲畜祈平安。然后燃放鞭炮辞年,关门吃饭。吃饭敬酒是要说吉利话,年饭还忌泡汤,怕来年出门即遇雨。桌上有一尾整鱼,叫“祈话鱼”,烧制时不除鳞,不吃,以示年年有余。年饭后,邻里亲朋相互辞岁,年轻人有通宵不睡守岁的,大年夜和正月初一时大人给小孩一些压岁钱。
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不能向外倒水和倒垃圾,怕倒掉了财,也不能讲不吉利的话。除夕夜的年灯特别是当家人内房之灯,不能熄灭,否则是不祥之兆。
16、狂风暴雨经过时,将秤砣挂在门楣上、廊檐下,俗传狂风暴雨是因为龙王看母亲路过而引起的,龙王要带些树木房子等作为礼物送给母亲,秤砣虽小,可压千斤,故用之镇房子,不便龙王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