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优惠不够小样凑手慢则无消费者出了旧
TUhjnbcbe - 2025/2/18 17:43:00

打着大促旗号的“双11”,价格永远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跨店满减……在线上线下笼罩的宣传迷雾当中,不少消费者抱定了“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的“双11”,不仅过去已经存在的促销套路还在重演,而且在直播电商、小样经济等风口推动下又出现了新套路。

便宜难捡

套路1付尾款被“割韭菜”

辛辛苦苦做攻略,预付了定金,“双11”付款日又急匆匆付款,最后却发现别人第二天随手下单购买的同店同款商品,比自己费尽心思买的“优惠价”便宜了足足30元。在11月1日凌晨付尾款购买了一款知名品牌运动鞋的大学生林木子就经历了这么一遭。“简直要emo了(emo是表示心情抑郁的网络用语)”,她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在互联网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引发林木子抱怨的这家运动品牌也引来众多消费者的口诛笔伐。人们指责,该商家在预售付完尾款后的第二天就发放“满减元”的大额优惠券,比此前“满减元”的优惠力度大了足足元,变相降价。“这就是割韭菜,割完预售的,再割一波没赶上预售的。”一位消费者犀利点评。

在不少人眼中,“双11”促销优惠力度大,是不少商品一年一度最佳的“拔草”时机。然而,不少消费者无奈发现,“双11”其实并非实打实的价格洼地。市民谭女士说,自己购物车里放了一款简易折叠床,平时元,“双11”满减下来却要多元。

在各种复杂玩法的迷雾之下,消费者经常一不留神就会与最优价格失之交臂。一旦你的购买方式没有做到“最优解”,同一店铺、同一时间、同一件商品,你买到手的价格就可能比别人更贵。

“同样是在某品牌旗舰店,我买的美容仪只送了3支凝胶,朋友同一天买的就送了4支,少一支凝胶,相当于亏了88元啊。”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造成她和朋友实际购买价格不同的原因,仅仅因为朋友是从旗舰店进入商家直播间后点击购买,而自己是从旗舰店主页直接点击链接购买的。“只有直播间购买才有这个额外优惠赠品,您这个情况是没有办法退差价的,也没有办法补发赠品。”对于李女士的投诉和退差价申请,客服人员的回复在她看来毫无诚意。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直播间吸引人气,不少商家都设置了“直播间特供”的隐藏优惠券,并且不会主动提醒非直播间的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没有与客服交流时多打听一下可能的优惠渠道,就很可能会错失“隐藏”的优惠。

“好怀念当年直接打折的‘双11’啊。”不少网友发出类似的感叹。多年前,“双11”横空出世时凭借直截了当的“全场五折”吸引众多消费者蜂拥而来。而今,这样简单清晰的“双11”早已不复存在。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其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福利难享

套路2优惠不够小样凑

兴冲冲地在某知名主播的直播间蹲守了好几天,美妆爱好者沈女士感觉自己被“套路”了。半个多月前,她就开始为自己准备购买的大牌护肤品做起了功课,对比了几家大主播的直播间后,她感到索然无味:“说是全网最低价,结果所谓的最低价竟然是连带小样一起算的,‘双11’这么玩不起吗?以后‘双11’直接改名叫处理长期囤积小样节得了。”

市民赵女士也有类似的遭遇,她11月1日购买了一瓶某国际品牌粉底液。其中最吸引她的,除了粉底液本身的性能,主播口中只需多元就能“到手两瓶正装量”的价格诱惑也成了吸引她下单的原因。快递到手后,她发现箱子里除了一件正装粉底液,其余的都是小样,“看到实物那一刻,当初下单时的实惠感瞬间就打折了”。

直播间15毫升送小样15毫升,约等于买一送一;买正装送数十个小样和新品小样试用……这样的销售捆绑策略,在各大主播和品牌厂商的直播间里屡见不鲜。主播们提前放出的直播预告中,往往标榜产品“低至××折”,但实际情况是,除了正装,这些主播们给出的诱人“到手价”其实都附带进了小样的价格。

小样密封性与正装相差甚远、不少小样连保质期都没有安全性成疑、不容易控制用量、浪费包装不环保、大量小容量的小样不易保存容易丢失……多位消费者向记者细数了用小样代替正装优惠的诸多“罪过”。其中最扎心的无疑是:专柜、免税店里小样都是免费赠送的,转手当成优惠折价,这实在算不上“福利”。

通过捆绑小样销售而非直接打折,给商家带来的是上涨的成交金额,给消费者带来的却可能是浪费。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去年“双11”购买的一款大容量爽肤水赠送了6瓶小样,但一年过去了,自己连正装都没用完,更别提小样了。

真假难辨

套路3“手慢无”制造紧张

周末,市民郭先生准备趁着“双11”购置他一年里需要的健身补给品。在多家健身用品品牌直播店铺里流连后,他被一家看起来销售颇为紧俏的直播间吸引了。“最后3单,新进来的朋友,抓紧拍了,‘双11’价格售完不补了家人们!”“这是我们直播间冲人气福利款,限量单,还剩最后10单!”来不及细想,他就被主播连珠炮似的话语冲昏了头脑,于是连下两单。

然而完成购买后,郭先生在当天多次进入该商家的直播间,却发现所谓的“限量秒杀”压根就是个噱头。“主播一直嚷嚷最后3件,怎么从早上喊到晚上了,还是最后3件?”郭先生感到自己被忽悠了。当他冷静下来想要退掉其中一单,系统却显示商家已经发货,退款已经来不及了。11月6日,记者也进入该商家的直播间,其页面上仍然用亮红色进度条显示着即将“售罄”的销售进展,并写着“剩3件”的字眼。

记者注意到,不论在哪个平台的直播间,尽管镜头前的主播通常只有一到两人,但直播间的诸多工作人员都会从镜头外传来源源不断的应和声,为直播间造势。上链接后全体大喊“3、2、1倒计时”、强调是“限时秒杀”、“还剩最后××单”……增加心理紧迫感的话术层出不穷,让消费者没有思考空间,冲动下单。

专家分析认为,这些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的行为背后,大多都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理论。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分析,经过了几年“双11”刺激后,已经有不少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如今“双11”的商家折扣并没有比传统的促销优惠更明显的吸引力。然而,不少商家仍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变相包装价格,用先提价再打折等方式给消费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误导。

骚扰难躲

套路4促销短信“不消停”

条,这是海淀居民林女士的手机里未读短信的数量,基本都是各类电商的营销短信。林女士10年前开始网购,在网购成为她生活一部分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其中,电商的营销短信、电话,特别是临近“双11”“”等节点前的轰炸,更是令她不堪其扰。

“你看看,全都是商家和平台发的短信”,林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连续翻了四五页,商家“双11”营销短信都没有翻完。由于这些促销信息规模太大,甚至经常会淹没掉自己收件箱里有价值的信息。

在“双11”前夕,工信部通信管理局曾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平台立即全面自查自纠零售、金融等相关产品的短信营销行为,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然而,消费者们近日收到的电商短信骚扰却毫无消停之势。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孙奇茹

流程编辑:郭丹

1
查看完整版本: 优惠不够小样凑手慢则无消费者出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