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第23期
TUhjnbcbe - 2020/12/1 4:50:00
白癜风黑色素 http://m.39.net/pf/a_4500912.html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第23期如期而至

名家力作

*仁龙艺术简历*仁龙,男,笔名黔墨,新清风堂主人、剑江河畔常住客。年12月生。布依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省书协隶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黔南州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交通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委、“自然人文中华情”国际长卷书法大赛评委。曾获贵州省文联先进个人、贵州十大青年书法家。篆书横幅篆书斗方

三题跋拓片

隶书斗方

书画论坛

大师印象(之四)胡铭

耿介磊落——赖少其

年夏季的一天清晨,一辆黑色轿车从解放路驶入玉虹街,可却没法再拐进谷隆巷。虽然谷隆巷有几个出入口,但却非常狭窄。车上走下来一位长者,在他人的陪同下穿行此巷,二百多米之后,老人走进了一家大屋。

这老屋很有年头,比较破旧,两侧各有几间房,中间是一天井。一位中年人正在那迎接。主人考虑到房屋简陋,且十分拥挤,室外的空气相对好些,于是搬来椅子请老人在天井下就座。主人与老人相谈甚欢,全然没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位主人是我的父亲,那位长者就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大家赖少其先生。

在中国书画大师中,真正能称得上光明磊落、耿直大气的人并不是很多,赖少其先生当属其中的一位。

赖少其(年——年),广东普宁人,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著名书画家。赖老多才多艺,早年在新四*部队时就显露峥嵘。他以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其国画气势磅礴,笔下的松涛、云雨、瀑布等,无不窥视出他那热烈呼跳的心声。书法以楷隶见长,方笔如削,峭拔苍劲,朴拙奇崛。篆刻取法汉印,敦厚沉凝,韵味弥深。值得一提的是,*人的铮铮铁骨融入诗中,豪情激荡。他的题画诗,意浓,情美,境深,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生清贫,不抽烟,不喝酒,平生只有四大嗜好,即诗书画印。他对艺术的标准和要求很高,看不惯那些不打功底却又狂妄之人。也许曾有过戎马生涯,先生特具气质,个性鲜明,待人热忱,肝胆相照。

赖老久居合肥,曾先后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协副主席。其实很多人知晓他的艺术成就,却不了解他的官职。那次他来安庆,是考察当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情况,为期两天。先生告诉接待人员,他要看望一下老朋友胡寄樵,这是老人的谦虚。在父亲心中,赖老就是永远的老师。

先生没有架子,更看不出是一位高官,和蔼地与父亲话历史,谈艺术。由于时间不长,我一直在旁边站着,看他们开心一叙。言犹未尽,先生邀请父亲陪同他考察。两天里,父亲陪赖老参观历史遗址足有七八处,并为他作了详细介绍。

赖少其作品

父亲与赖老的关系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父亲有幸结识了赖少其先生,并深得教益。赖老在落难的时候,父亲常去看望。赖老很关心地说:“我目前处境不好,以后你尽量少来,不然会连累你的。现在已经有许多人都不到我这里来了。”可父亲笑着说:“无所谓的,反正我的身份也不好,就没什么再可怕的了。”赖老听了非常感动。逆境中的情谊更值得珍惜,他们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也就一直保持着。

在合肥我曾见过赖老三次,其中两次是在他家,那时我还小,是父亲带我去的。他的居处是一幢楼的二层(可能是文联宿舍,不敢肯定),结构很像现在的办公室,上楼后是一长过道,两边各有几间房。他的房间窄而长,书桌也不大,当时先生的很多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还见到了赖老夫人曾菲女士,这是一位很精干很有性格的老人,他们对父亲都非常的友好和关爱。赖夫人当年也是新四*战士,同为广东人,他俩在战争年代中相识相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两人的命、两人的心始终紧紧的系在一起。有一小事亦可为证,赖老与朋友的信札落款,大都是署上两个人的名字。

“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赖老曾打了一幅此内容的铁质对联,这是老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也是老人刚直不阿的再现。赖老崇尚进取,衰年变法。他注重厚道待人,坦荡做人。先生对我父亲的为人和个性甚为了解,曾为他写下了“耿介”二字以勉励。

赖少其先生以其崇高的品行、渊博的学识、笃深的修养、奋斗的经历,为人们树起了一座丰碑!

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义宽

艺术如何继承和发展?许多人都在思考和尝试中。

对数千年已成巅峰状态的书法艺术,有人拿起传统工具另辟蹊径;有人在古人碑帖中模仿一生。

纵观书法历史,字型变革和发展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秦篆书、汉隶书、晋唐草书、真书、行书;这几款字体面貌各异,各体字形泾渭分明;旗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唐朝之后直至今天,在字体的变革上基本停滞不前。后人在唐朝及之前创下的字体中,精力放在了追李斯追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等书写的技法上,沉浸在所谓的晋韵、唐法、宋意中。谈到变,也只是在技法上加于尝试,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宋朝的苏轼、*庭坚、米芾、蔡襄等,元朝的赵孟頫、王蒙等,明朝的解晋、祝允明、文徽明、董其昌、张瑞图、王铎等,清代的石涛、王澍、金农、郑燮等,都是名家,其各人的书法门道仍框定在前人字体的形势中。毫无疑问,在书写演绎的造诣上他们个个都是绝代高手。

从清朝到今天,习书的人继续走的是一条仿古之路。其实,钟繇就是钟繇,王羲之永远是王羲之。大家沉溺在前人的字形结体及笔墨技法中,而忽略了他们大胆开拓新体的思维。习字向前人学习是一条捷径,在毛笔字还要肩负实用性的过去,模仿成为主流无可厚非。而在以硬笔、电脑等工具作为文字交流,传统笔墨纸的书法主要成为艺术欣赏职能的今天,自然需要与时俱进。

创新与发展需要基本功与天赋,但更需要胆识和创新意识。谁都明白习字要打基础,基础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掌握,也就形成,扎不扎实是看其投入的状态和天份的多少。况且还有一个朝什么样的方向打基础的问题,就以现有的字体而谈,正楷有正楷的笔法基础,草书有草书的运笔方式,而新体一定需要新的基础去支持。

创新就得变法,变法就有阵痛!想当初秦始皇统一文字成小篆,如果没有汉隶的创新,我们至今的字库中恐怕也只能看着小篆一统天下了。隶书引领风骚数百年,没有删繁就简的章草和简牍的开拓,也许我们看不到之后的晋唐草书、真书、行书了。

书法的创新,目前面临着两大尴尬,一是书法欣赏由几千年的审美渗透已形成习惯模式;而且目前对继承与发展有权威作用的书协,思想显出一种固守的态势;以继承为主导,用传统名家的字为审美标准,并且要看到具体是走哪一家古人的路子再作认可和评定,否则你就是野路子无法入流。二是书法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象古时那样,读书之人的字若写得不好,科举考试就过不了关,也就无法谋到出路。如今社会的文化人并不以书法论英雄,毛笔字可有可无,书法仅只作为艺术欣赏中的消遣休闲之物;再者,书法创新成功与否,也不象科学试验立竿见影,试验成功立马见效。书法的创新需要革新意识的建立与集体气场的形成。

按理说当今这个时代应该是革新创作的最活跃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文字简化的重大改革,对书家来说这个大背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给出了习书者与时俱进大展拳脚的舞台。出版业的发达也让古人的作品几乎可以一网搜尽,对前人的书法风格一目了然,为整体把握创造了条件。可是,简化字的改革已过去六十多年,奇怪的是这个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字---简化字,在书法界却熟视无睹,出现在书法展厅中的几乎为零。书法作品中的繁体字很多人不认识,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书法爱好者,这样就影响了书法艺术的交流与普及,难以进入书法创作的艺术之堂。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新中国的简化字改革在排版上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方式,在字形写的连续性上的确有它的局限性,而在审美习惯上更是一种挑战。其实,文字刻在鼎上写在宣纸上与文字出现在电脑上何尝不是挑战?篆书变隶书变成草书真书又何尚不是一种颠覆?

古代书法的繁荣,受科举考试的刺激,当代书法的繁荣需要展览文化来推动了;近些年来中书协办书法展十分活跃,对书法交流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厚古薄今的导向却十分明显。如果举办一些与时俱进的书法创新展,对当代简化字的书法创新将会是一种促进;当唤起大家投身与时代同步的创作热情,试想,精彩纷呈的当代简化字书法的出现,并与汉代五花八门的简体字遥相呼应;当代书法也就充满了现实意义。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专刊创刊

一周年书画作品展将于今年十二月举办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专刊即将迎来创刊一周年,自创刊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