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电子凭证上线,就医买药一“码”搞定;异地就医结算,便民利民;搭建企业间“用工调剂”服务平台,“共享”员工;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就业扶贫驿站,保障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服务热线,打造10分钟养老生活服务圈;小而美的社区养老、贴心的居家养老,让老有所养更人性化……
市人社部门组织各县(市、区)技能展演,助力稳就业。全媒体记者*有安摄
“十三五”时期,我市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群众有了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稳定的工作,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攀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在安庆金安养老中心,每个房间配备地暖、中央空调,包括智能呼叫和空气净化器。这些适合老人居住的设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这里环境相当好,服务态度也好。”生活在此的86岁老人郑会旺说。
像金安养老中心一样的养老机构,我市有家,共有张床位,每千名老人拥有45.61张床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任务指标均提前完成。
养老机构既要满足需求,更要提供优质服务。五年来,我市深化养老领域“放管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截至去年年底,市区两级财*累计发放补贴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7.7亿元,引进福州金太阳、湖南万众和、上海贴心之家等,运营城区居家养老站点75个,这其中有小而美的社区养老,也有贴心的居家养老。
“到点就给我送午餐,有鸡腿、狮子头、青菜、豆腐,荤素搭配,每天不重样,解决了我的午餐问题。”家住老峰镇长风花园小区的施油圩老人,享受“”送餐服务已经有2年多时间。
“”送餐服务是我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一项服务。该平台针对五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元标准提供家*服务、个人护理、送餐服务、家电维修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老人只要一键拨打“”公益服务热线,就能享受专业快捷的居家服务。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随着我市养老事业快速发展,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老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为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为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4.92%。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万人次,支出资金万元,有效保障困境人员的基本生活。
五年来,我市残疾人享受更多福利,全面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实现两项补贴发放的全覆盖;提高孤儿抚养标准,分散供养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供养标准比“十二五”末均提高元。累计救助孤儿人,发放资金.31万元;建设安庆市精神病人福利院,总投资约0.51亿元,新建床位张。
五年间,我市先后获得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等五块“国字号”品牌,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1个,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1.74亿元。全市累计支出民*事业费60.5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9.34%。
医保让看病就医不再愁
“医保民生工程是我的‘护身符’”。家住大观区德宽路街道的市民唐先生,在年底因病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为了维持生命不得不做透析,医疗费让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时候,是医保*策帮了他。“我一共报销医疗费用6.1万余元,此外还享受城乡医疗救助0余元,个人实际支出仅为2万余元。”唐先生说。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医疗保障民生工程,惠及广大参保群众。
今年前9个月,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基本医保基金累计支付23.22亿元,*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75.2%;9.98万人次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大病保险基金累计支付金额2.44亿元,合规费用报销比例61.5%,实现应助尽助,应救尽救,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现在报销可以通过电话异地直接结算备案,医院办理住院报销,再也不用为住院报销‘跑腿’‘垫资’了。”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的陶先生随孩子在深圳居住多年,今年在外地做心脏支架手术,出院时医院窗口办理报销手续,住院费用14万多元,医保报销9万多元,感觉非常方便。
异地就医结算便民利民,目前我市全面接入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异地安置人员和异地转诊人员均已实现异地住院就医直接结算,免除参保人员异地就诊先看病后报销的繁琐手续,异地就医备案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截至今年9月底,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6.15万人次,基金支付.68万元,通过异地转诊网上备案人次。
此外,我市还保障“17+13+X”种抗癌药落地惠民,让群众用得起、买得到质量好、价格低的抗癌药;“互联网+医保”实现36项医保经办业务“只跑一次”,16项业务“零跑腿”……医保,让群众就医看病不再犯愁。
稳就业让群众端稳“饭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有了着落,生活才有奔头。
“以前工作过的塑料厂,受疫情影响产能缩减,工资无法保障。我的帮扶责任人帮我介绍到扶贫车间工作。这里离家更近,既能工作赚钱还方便带孩子。”宜秀区罗岭镇居民汪锡秀说。
今年疫情期间,我市及时研判形势,成立复工复产工作专班,编制企业需求、劳动力供给“两清单”,帮助1.3万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解决家企业的用工难。
疫情期间的稳就业,是我市“十三五”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场,为用人单位招工13万人。开展援企稳岗行动,发放企业稳岗补贴3.81亿元、失业保险返还4.62亿元,稳定职工队伍80余万人次。开展“人才服务校园行”“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2万人。
建成14家省级、30家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以及2家省级、11家市级青年创业园。全面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帮扶19.7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年至年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1万人,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2.65%,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五年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凸显新格局。“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实施,建立起涵盖全市万户籍人口的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退休人员工资有提高,全市连续第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后人均月养老金达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2.22%。
五年来,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实现稳步提升。从收入总量看,至年,城镇居民收入由元增长到元,年均增长元;从收入增幅看,由增长8.4%提升至9.2%,高出全省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弱有所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得……随着我市进一步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群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十四五”,相信我市将继续深化完善社会保障各项工作,让这张“保障网”更为坚实可靠,让群众乐享美好生活。
丨编辑:陈亮亮丨审核:吴程程丨终审:盛媛丨来源:全媒体记者徐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