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第18期如期而至
名家力作
谢道佑艺术简历
谢道佑,男,年出生,肥东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书法专业,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安徽省书协培训中心主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在多年书法艺术创作中有大量的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并被有关机构收藏。
行草四条屏
篆书中堂
行草横幅
楷书中堂
书画论坛
简论绘画艺术中的造型性和视觉性
佳艺
绘画艺术是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借助透视和比例关系的把握,通过色彩、线条、块面等的变化进行四度空间的立体动态造型,以描绘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传达画家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艺术。由于它所使用的媒介是各种画纸和亚麻布等,只能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作画,所以如何才能突破二度空间平面的限制,塑造出更具有立体感、质感和真实感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于是,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画家逐渐掌握了透视法则和各种物象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特定空间视角把握客观对象的关系。由于主体视角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象呈现于主体视觉中的形象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不论是平行透视,焦点透视,还是散点透视,对象在主体视觉中的感性表象是有差别的。正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同的也是真实的空间关系,所以绘画艺术通过不同的透视法则把它们表现出来,就能塑造出特别真实的形象,让人仿佛直觉到对象自身的立体存在和动态存在,有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的透视关系,对象自身的长、宽、高的数量对比关系,这一对象与那一对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即比例关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比例关系,就是对象内部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之间,这一对象与那一对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距今三千多年,《周易》中就已经开始注意象数关系。在它看来,不同的卦象、爻象,往往与特定的数量关系具有深层关系。卦象、爻象所象征的客观世界的万千变化,也与特定的数量关系密切相联。受此影响,在我国古代画论中,早就讲究“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立七、坐五、盘三半”等比例关系。从西方的情况来看,古希腊时代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数是宇宙世界的本源,音乐的美在于数的和谐,美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受此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既是大画家又是数学家的达?芬奇特别注重绘画艺术创作对于比例关系的把握。他认为人体多处符合最佳比例关系即*金分割律,人的两臂平伸,两腿叉开,从头顶和脚底分别引平行线,从两个手指尖分别引垂直线,便会形成正方形。在头顶、两个手指尖、两只脚底部这五个点之间分别引弧线,就会形成正圆形。可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提出透视和比例要求,应当说这是对绘画艺术创作规律的注重。不同的透视关系和比例关系,使对象的空间形象呈现出相应的差别。这种差别,又使其色彩、线条、块面等发生相应变化。同一个绘画对象,则于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光源不同,受光角度和程度也不同,所以它的轮廓线便会出现明暗强弱的差异,不同块面的明暗也会显现出不同的层次。这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自然就会形成线条、块面、色彩的差别。
由于东西方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文化精神、民族气质、艺术理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受此影响,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既有对绘画艺术自身规律的普遍认同,又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能互相取代。比如,不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都要注重绘画艺术的造型性、再现性、视觉性,注重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因为如果不讲究这样一些东西,它就不是绘画艺术,而是别的什么。可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西方绘画艺术特别重视严格符合科学要求的透视关系和比例关系,不管是平行透视还是成角透视,不管是一般比例还是*金分割,都要求准确。即是说,它要求非常严格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东方绘画与此不同,它也讲究透视关系,可是一般说来它所注重的透视关系是散点透视,主体的视点并不固定,而是随着主体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和艺术理想追求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视点,非常自由。这种散点透视,即是一种形象的鸟瞰式,主体犹如在高空中俯视着一切,把平行透视、焦点透视等透视方法所难以再现的事物表现出来。
从总的方面来看,与对于各种透视法则和比例关系的严格要求相关联,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色彩和块面比较注重。比如,油画就特别讲究色彩的丰富、层次和变化,各种块面所形成的明暗强弱以及所具有的立体感和质感等。从整体上看,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绘画与此不同。中国绘画更注重线条的表现,笔墨的运用。不同的线条,有刚有柔,有直有曲,有明有暗,有粗有细,有深有淡,有干有湿,真是千变万化,富有生命活力。中国绘画也有色彩,特别是自先秦以来的各种壁画,色彩还很丰富。虽然它多是在勾勒基础上以原色或者是比较单纯的颜色填彩,并不过分讲究色彩在不同时空关系中的变化,与西方绘画创作中非常讲究色彩变幻的丰富和层次感并不是一回事,可是从总体上说它的色彩还是相当艳丽的。所以,把我国的绘画一律说成是不注重色彩,是片面的。可是,自宋代写意画蓬勃发展以后,中国的绘画创作便基本上是“兵分两路”,沿着写意画和工笔画两个方向发展,而且写意画越来越居于主流地位。写意画的色彩非常单纯,它大多是在墨彩中求变化,即所谓“墨分五彩”,或者是在水墨中施以淡彩,能给人一种脱俗的高雅的美。中国绘画中有没有“块面”呢?也有。工笔画讲究晕染烘托,写意画也讲究皱擦点染,都是为了表现明暗层次,体现立体感和质感。可是,这样一种“墨彩”、“淡彩”和“块面”,远远不如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块面那样突出,而中国画的线条形式,不论是写意画的线条形式,还是工笔画的线条形式,作为点与线的交响乐,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西方绘画讲究更有科学性的平行透视和焦点透视,注重严格的比例关系,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块面的层次,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绘画讲究更有主体性的散点透视,注重经验性的比例关系,强调线条的生命活力。二者虽然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一些不同,可是在目的的追求上却有一致之处,都是为了塑造出符合自身理想追求的视觉艺术形象。
说草书用墨和用笔的关系
文墨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彩,从淡到浓,从枯到润,水墨交融,层次分明,画面的立体感就突兀出来。画家注重用墨,所论也别具慧眼。如近代画家*宾虹先生曾说:“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墨亮’。用墨不当可影响点画的形质和神采。”
其实,书家对用墨也早有研究。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就有“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之说。唐孙过庭在研究用墨之法后就提出用墨须“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宋苏轼喻用墨为“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还精辟地说:“茶欲其白,墨欲其黑”。其意十分明确。清包世臣更是认为:“墨法尤书艺,大关键。”综观历代书法名家之作,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浓淡、燥润中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墨韵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夺目,生出无穷的情趣来,所以又称“墨趣”。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虽距今已一千六百余年,然其用墨燥润相杂之精妙,见之仍感墨光焕发,润中得妍,燥中有险,给人以至高的美的享受。明董其昌说得好:“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这也合乎宋米芾的一种说法:“真迹观之乃得趣。”所以墨的美妙在真迹中才能见到,石刻拓本是墨趣全无的。即使是珂罗版印刷也难以传神。墨本身是纯黑色的,要产生出浓、淡、燥、润的变化,就必须掌握两大关键,一是墨中掺水的多少,二是行笔速度的快慢。燥与润,浓与淡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对立的。高明的书法家就能利用水、墨比例的变化,控制笔内墨流的速度,使作品呈现燥润、浓淡相间变化的墨韵之美,这是用笔的高度技巧,也反映作者的情趣和个性。
用墨还在于用笔,墨色的变化和墨趣的呈现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利用行笔的时快时慢,使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有长短之分。行笔快则渗墨量少,线条即燥;行笔慢则渗墨量多,线条即润。运笔节奏的不同以显墨色的燥润。如明詹景凤之用墨法,字有苍郁之感;
二是笔蘸墨后径直写去,先是墨多而润,愈往下写,墨就渐渐减少,线条也就渐渐地燥,燥到笔在纸上擦不出墨时再蘸墨,墨色的变化是前润后燥,几个字润,几个字燥,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书写者控制墨流的能力。通篇而观,有立体观,许多书家用此墨法,如王铎、吴镇等;
三是在运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燥润变化。由于书写时能运腕不断翻转以及肘推动时力量的大小,使墨流不均。更因翻腕时笔心也跟着调换方向,行笔速度极快,在调向的过程中,墨还来不及从笔的根部流向笔尖,所以在上下点画间也能写出燥润来,即上一笔润,下一笔忽然变燥,再下一笔又润了。其间并未蘸墨,全靠腕运的翻动,将同-一个字写得又润又燥。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对比度强,立体感也强,精彩之极。这样的墨色变化有极大的随意性,不靠主观做作,而是随腕变化,它是最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墨趣的用墨法。用墨之法,之法,不宜蘸墨太多,否则写出的点画肥而少骨,黑气太重,见之使人气闷,也不宜蘸墨太少,使线条干枯,抛筋露骨,墨不压低,作品又显飘浮,总不见贵。这两种弊病,都是草书用墨所忌。
写草书时一般蘸墨不能一下太多,要“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也不能蘸一次墨写-个字,这样写出的草书其气必不能连贯。故应蘸墨三分后顺其自然地去,中间不作停顿,至墨已枯时再去蘸墨。墨色的变化掌握在有意无意间,不做作也不是毫无考虑。同时,用墨的方法也能刻板教条,要看笔毫的硬软、纸的厚薄。硬笔含墨量少,线条易燥,软笔若再长锋,含墨量多,自然就能笔酣墨饱,可以连续写较多的字,容易做到气韵生动连贯。故写草书极宜用长锋羊毫,挥毫时自由舒展,轻重变化大,墨色也能润泽滋华,效果极佳。纸厚行笔速度就应略慢,因厚纸不易吸墨,行笔太快一带而过,线条中段就会产生空隙,用软毫尤其如此,应该小心,纸薄行笔速度宜快,若笔在纸上略有停顿,墨立即在纸上渗化,“水太渍则肉散”。
总之,用墨之法,要使点画能有骨有肉。血脉调和,在此基础上再作多彩的变化。
绘画精选
达齐艺术简历
达齐,本名何万顺,号闲云斋主人。年出生,现为安徽省书画协会会员,安庆市振风书画学院特聘画家,安庆市邓石如碑馆顾问。
作品曾在安徽省*山杯书画大奖赛、迎亚运“火花杯”书画大奖赛、全国“苏东坡杯”“米芾杯”等书画大赛中获奖,并在省内外有关报刊、书籍上多次登载。
松鹤延年
鱼戏水
芦花瑟瑟秋水明
鸟飞枝头
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书画家》专刊书画展作品选登(三)
(选登作品按入《书画家》专刊先后顺序排列)
史培刚行草斗方
吴礼奇行草斗方
凌晓星从*图
关牧山水人家
王竞(女)辛巴
曹世洪行草中堂
江太生章草中堂
王为民花鸟世界
曹尚松四牌楼远眺
杨为钢篆书中堂
胡永刚隶书对联
汪颖(女)行草中堂
征稿启事
《书画家》专刊,系安庆王和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与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共同打造书画家艺术品牌——《书画家》专刊授权编辑选载。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安庆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书画艺术,展现名家精品力作,丰富书画艺术理论,推动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振兴和中华文化传承做出一点贡献。请广大书画爱好者积极踊跃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