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创意之项,焕古城之新”
安庆非遗展馆实拍
(安庆非遗展馆实拍,图作者:朱灏雅)
“古城焕新”调研系列直达: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项目背景综述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开展第一、第二次立项会议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开展第三次团队会议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采访古城项目负责方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采访静心古琴舍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采访宜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室内采访部分)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采访宜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室外采访部分)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实地探访古城商铺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实地体验*梅戏票友会演出活动
“古城焕新”分析调研团安庆市“非遗”保护项目简介
01
团队·信息
“滔滔长江东入海,我居古皖
巍巍学府开文运,我坐龙门”
怀着对于家乡古城的热爱和关心,为准备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准备及答辩工作,山东大学“古城焕新”安庆市迎江区关于古城文旅产业复工及运营分析调研团于年7月15日在线上正式成立。
本团队成员10名,来自山东大学九大学院,涵盖了文、史、理、工、医各个学科门类。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庆人”。
对家乡天然的热爱之情,使我们迅速汇聚到一起,也为我们在家乡本地进行亲身实地调研提供了极大便利;对家乡发展的关心,使我们积极投身本次实践活动,希望为家乡特色文旅项目——“安庆古城”贡献青年智慧。
02
简介·非遗意义
(古城夜景实拍,图作者:朱灏雅)
直达古城
非遗,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它们传递的是中国精致生活的本来面貌。
传袭至今的非遗文化与人物,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段历史的传神写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也是安庆城市延续至未来的精神原脉。
03
简介·安庆非遗
安庆现有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项目分别为7个、21个、21个、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0名、新增3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3名;
安庆市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上,实施了包括夯实非遗保护体系、坚持展示推广并重、侧重乡土非遗传承、拓宽非遗旅游产业等多项举措,打造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国家级非遗——目前安庆市拥有7项传统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戏
岳西高腔
孔雀东南飞
桐城歌
望江挑花
文南词
桑皮纸
省级非遗——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省级非遗与国家级非遗共同构成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六尺巷
珐琅器
痘姆陶器
胡玉美
04
岳西高腔——围鼓习唱声声发聩
岳西高腔于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其中包括《荆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风格古朴=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
05
胡玉美——手工酿造国粹风味
胡玉美蚕豆辣酱是安庆市地方名产。成品外观呈鲜艳的绛红色,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创制至今,畅销不衰,获得众多国际国内奖项和荣誉称号。蚕豆辣酱由胡玉美酱园创制,胡兆祥为酱园奠基人。年,在安庆北门南庄岭以四大产品为主,开设四美酱园。年,胡氏独资在四牌楼开设“胡玉美”酱风园,运筹数载,贾业大振。随后扩大货分号,成为清代味末期安庆60多家酱园的“群龙之首”。
年,胡远烈接管“胡玉美”业务,建立了“余姚”蚕豆基地,后东渡日本考察酿造业务,归国后创制出了独特风味的胡玉美蚕豆辣酱。辣酱以成色最好的蚕豆和肉厚糖多、辣味不重的红辣椒为原料,在“多菌种蚕豆辣酱浓醪发酵”的工艺优势下,一战成名。
06
*梅戏——起于盛唐腔转霓裳
安庆作为古皖之都和长达多年的省会城市,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昌盛。尤其是戏曲文化底蕴深厚,传播延绵数百年。其*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的优势使得昆曲在这里传播、青阳腔在这里传唱、徽戏从这里走出、*梅戏在这里起源。*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最具代表性。
*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歌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曾用名二高腔、皖剧、徽剧、*梅调,也曾被称为“怀腔”、“府调”,年*梅戏剧腔团的成立,始定为“*梅戏”。年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7
望江挑花——花丝织就绝世容颜
望江挑花,是安庆市望江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发源于唐代,最早用于敬献神明,后演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望江挑花之所以能传承千年,除了它与生俱来的“土、特、奇、古”四大特点外,还在于它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构图及挑、钻技巧。大到一个地域、小到一个人,构图各有各的心智,挑、钻各有各的技巧。正是这门看似简单,又颇具奥妙的民间艺术,人们才得以代代相“惜”,承传至今。
08
六尺巷——胸怀天下不拘一格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年,桐城市*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六尺巷”,充盈着宽阅人文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之间。
09
桐城歌——民间文韵辞赋进化
桐城歌,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亦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组成。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布于湖北*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传唱。
年,“桐城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桑皮纸——方寸之间强韧千年
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不腐不蠹。桑皮纸的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
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宜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年故宫大修时,潜山官庄镇和岳西毛尖山生产的桑皮纸在20多家纸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倦勤斋用纸"纸例。
年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
铸胎掐丝珐琅器——承古人创开时代风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隶属于"景泰蓝"系列的以铜质主胎为体,经过掐丝、点琅、磨琅、鎏金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器型高雅、纹饰精美、色泽诱人的高档艺术陈饰品的传统手工技艺。盛行于我国明代早期的铸胎掐丝珐琅技艺,后因选用纯铜锻制的薄胎,以及釉料的不同、烧制火候的掌握等工艺难度难以突破而失传。在现存的掐丝珐琅器中,明末之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基本已经绝迹。
桐城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在继承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经多年研制,在挖掘、保存、研究和开发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年,桐城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进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2
痘姆陶器——万物有法千锤百炼
痘姆乡是陶瓷手工艺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民间艺人。陶器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体需要14道工序,25天左右烧制而成。制坯方法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坯。制陶需用纯净而细质的红粘上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原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
13
文南词——九腔十八调心有曲直
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多年的历史,年6月7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
文南词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进入发展期后,文南词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周边的兄弟剧种,许多艺术元素被*梅戏所吸收,推进了*梅戏的变革和发展。
文南词的经典刷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其有极强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
“古城焕新”项目持续推进,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