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了吧,安庆那些老井,差不多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记忆。那段与老井相伴的时光,我们称之为“市井生活”,也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模糊。
与老井为伴,老井与人的关系就十分亲近。年龄四十岁以上的安庆人,其童年回忆,多多少少与老井,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因孝子坊而名的孝子坊井,这类水井,过去是老安庆的主要取水源。孝子坊井位于孝子坊街西,因街而名,单眼,建有井台,现井水虽不如以前清澈,但仍能洗用。)
一般来说,老井里的水,冬暖夏凉,特别是到冬季,雨雪天气,地面温度极低,井中的热气就会顺着井圈升上来。但也有例外,比如双井街的双井,一大一小,大井圈热气腾腾而上,小井圈就看不到这种现象。早前在双井街采访,周边居民说他们琢磨了一生,也始终没有想明白。
老井盛行的年代,安庆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叫做“井边下(音ha)”,井边下洗菜,井边下清衣,夏天天热,井边下扯桶水冲冲脚,等等。井边下的活动,是居家过日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眼”是一口老井,位于老城以北。地方史书上有载。旧时,出安庆老城北门,过吊桥继续往北,过北门外小街,过碟子塘,过荷仙桥,过蔡家桥前行往西,有一条以井为名的龙井巷,老井龙眼就位于其中。)
家里其它物件可以没有,但井中取水的水盒子是断断不能少的。这种水盒子,通常是用白铁皮敲成的椭圆形的容器,端部用圆木固定,系上井绳,取水十分便捷。时间长了,井绳会烂,水盒子常常掉井中,掉下去也不急,去左邻右舍借一把水钩子,稍稍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把水盒子捞上来了。现在自来水普及,井水用得少,像水盒子、水钩子这样的家用物件,如今能见上一眼,也觉得十分稀罕了。
(大二郎巷井,位于原大二郎巷小学斜对面。井后的那方石碑,据说是用来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张爱斌拍摄)
上了年纪的女老人谈到井,张家长李家短总扯出许多陈年旧事。而这些陈年旧事的结局,通常都与“跳井”相连。老城老古话“井上没有盖盖子”,周边住户人家闹大小纠纷,一时半会想不开,就有大姑娘小媳妇“扑通扑通”往下跳。当然大多都救了起来,也不免有死在井中的,就害苦了街坊邻居,至少十天半个月内,没有人敢到井边去用水。时间长了,记忆淡了,又懒得绕道儿去别的地方寻水,闹出人命的这井口,才渐渐恢复往日里的繁杂。
(位于德宽路与热电路交界的井,也名观音巷井,原为观音庵私井,庵前曾架有观音桥。现庙毁寺亡,只剩下一口井独眼看这纷繁世界。当时井台上水泥井圈,非原装。现在似又换了。)
志书上虽有馆驿泉、沙井、高井、板井等老井的记载,但谁为老城最早,没有详实资料,无法判断。肉眼看一口老井到底有多“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看井圈的材质,二是看看井圈上的绳沟。
真正老井井圈的材质,多以青色石材为主,也有汉白玉或绛红色麻条石的,但少。通常情况下,井圈都是整块石材雕凿而成,内径为圆柱形,外围则六角形、圆柱形、鼓形不等。如果这些井圈底部周边又生有薄薄青苔,看上去凝重古朴,沉甸甸有历史感,必定老井无疑。若井圈是水泥碎石*沙等材质浇铸,年头肯定不会太久,与“老”字搭不上边。
(井边上的舞蹈。张明初摄于年。老井位于钱牌楼中段,聚星里东侧,小巷至底,四眼,后墙有碑,可惜碑文不知。观者中提水盒子的女孩,不过六七岁,已经能到井边洗衣了。)
井圈上的绳沟,更是老井沧桑岁月的见证。大多情况下,井边用水的,多为无缚鸡之力的妇女,井中打水力气不够,井绳只好借助井圈,一把一把扯上来。时间久了,取水的人又多,石材雕凿出来的井圈上,就年复一年拉出一道道绳沟来。如果井深5米7米甚至更多,井圈上的绳沟还会勒得更深。老井的苍劲,老井的刚直,老井历经时间磨砺的所有一切,通过绳沟,最真实地反映出来。
(西门四眼井。出老西门而行,太平寺晨钟暮鼓,腊树园暗香浮动,四眼井槌声半传,焚烟亭清音绕梁。尤其是绵绵、软软、嗲嗲的安庆方言,将西门外的风景,绘染成独特的市井文化。)
老城地势最高的老井,排在榜首的,应该是县下坡鸣凤里附近一高一低两口井。县下坡是进八卦门后通向怀宁县衙的老街,一路青石板阶坡走上来,便是鸣凤里。当年曾建有鸣凤楼(毁于抗战时期),登楼扶栏,老城景色一览无余。因掘于高岗之上,鸣凤里井就有许多传奇色彩,说井是鸣凤里之“凤”的两只凤眼,其水自然清澈透亮。
任家坡也是老城“十三坡”之一,位于任家坡中段的取水井,虽地处高坡,但水源也十分充足,据周边老人回忆,井边居住多年,从没见过井水见底的情形,可惜的是,打上来的井水味略咸,不能食用。
(南关清真寺超泉,位于大殿北侧,传凿于明代中期,为安庆有文字记载的老井。因为深藏于清真寺内,少为人知。)
在地势相对较低的低阶地,井水的水源更充沛,水质也更优良。五垱坡往江边去的南水关,有一私宅大院,其家用的一口简易井,无井圈,只简简单单用青石板铺就,但水质奇好,偏甜,井深,两丈不见底,但水面与地面始终保持尺余左右。大旱年间,家井外借,取水量过大了,偶尔也会浅一些,第二日便能复原。
在双井街、宣家花园、锡麟街、铁佛庵巷一带,老井成群,有名可查的,就有铁佛庵大小井、双井、宣家花园井、汪家塘井、福泉、小东门井等,这些井多为大口径砖井,水质清纯,一般可直接饮用。
(百年之前,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一年级生洗濯摄影。虽然明显是摆拍,但还是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女学生,在井边下的日常生活。)
安庆老城的历史上,因井而名的街巷有九条,其中双井街和四眼井巷至今仍在沿用,龙井巷、板井巷、深井巷于年夏被相关部门注销,而风节井、福泉街、凤凰井巷、高井头等,早些年就在安庆版图上消失了。
(铁佛庵大井,拍摄于年初。井圈为青石板材,内圈勒有20余深深绳沟。即便这样的场景,现在也很难看到了)
老城古井的衰败,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年2月,至德人周学熙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获得成功,消息传到安庆,地方士绅也动起了心思。当年秋,马伯瑶(民初任北京参议院议员,后任安徽省印花税务局局长)牵头集资筹办自来水厂,并于第二年完成部分干管的铺设,以及简单设备的安装。这也是安徽现代城市供水的起始。但因资金缺口太大,自来水厂未能投入使用。
(铁佛庵大井现状,老井四周,被青石栏栅有效地保护起来了。井边石磨仍存,当年这是石粉厂加工石料的工具)
年,市*府公务局出面再度续办自来水厂,依旧未果。不得已,于次年在城北开凿自流井,电力水泵与人力压水机并用,正式向市民供水。安庆沦陷后,日*对老水厂进行扩建,日供水能力为吨(实际供水量17吨)。抗战结束,自来水厂再度扩建,日供水能力达到吨,城区老井自此踏上不归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安庆第二自来水厂建成,连同老厂,日供水能力为16万吨。在现代城市供水强大冲击下,城区老井作为取水源,已经不再发挥有作用。加上后期老城区改造,地下水源被污染,风光了余年的老城古井,基本走向消亡。
(永安街为安庆府衙门〈现二中南校区〉东的长街,北自健康路,南抵宣家花园,与状元府相接。清末民初,名“府东巷”,民国,因福泉井称“福泉街”。文革,一度改名“抗美街”。)
最后做一个关于安庆老井的小调查:
早先你家住在哪儿?你家附近的老井有没有名字?你印象最深的老井有哪些?
麻烦把你的回答以留言的形式让我们共同分享,最后我们会做一个统计,看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共同记忆,把安庆老井在文字与数字上复原。
(铁佛庵小井,位于庵东,仍存,不过找起来很费力。铁佛庵建于明末,传为状元刘若宰所建,在安庆寺庙中,赫赫有名。)
寻访安庆人文历史赞赏,是对作者的肯定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