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毛水饺的前生今世
安庆水饺当地人讲好,外地人只要吃过也说真的不错。在外地只要看见挑担下水饺的,绝对错不了是安庆人!这水饺担子早在改革前,就走出安庆到了全国。你只要一张口说话,这碗饺可能不要钱给你吃了,为什么?因在外听到侉饼腔,“他乡遇故知”这是人生一大乐事!
安庆人做水饺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有了。那时北方叫馄饨,安庆叫“水饺”。北方的饺子,我们安庆叫“水波”(几十年前的叫法)。这是专指下到水里的饺子,而不是锅贴。
安庆水饺只所以打到全国,是因为饺皮与众不同,非常非常薄,薄到同纸一样。吃到嘴边不费事,“馄饨”一下就吞下去了。别的地方饺皮厚,用圆棍幹出来的,而安庆饺皮是面团揉好后,按杠杆原理用大杆子,放在屁股下一上一下地压!另外幹皮子铺垫,不是面粉而是绿豆粉。
有人抱怨,现在水饺不好吃。原因在那张皮上!现在都是机子压的皮子,早已没有原皮“灵*”怎有魅力?再是猪不同了,现在猪是催大的,以前要一年才成,现在“四月肥”。
小时安庆有许多下饺担子沿街卖,有钱时就花一角钱,坐在饺担折叠小桌旁。人五人六,三一客待慢慢吮吃。没有钱时,就跟在下饺担子后面瞎起哄:
“下饺的——,你黑着心——呀,你把蛐鳝(蚯蚓)——做饺芯——呀!”
安庆饺芯鲜、滑,但是不是蛐鳝做的,没有考证过。一般不大可能,这只是小伢子淘气时的恶作剧。虽然这么说但也不排除,因为这唱的是儿歌。儿歌有泄露天机,揭露秘密的功能。何况蛐鳝肉嫩,不一定不存在这个可能。
安庆水饺担子只舍得出力,舍不得给芯,比蜻蜓点水还少。把饺皮成垛放在台子上,拿根拐头棒在肉碗里沾下。放在饺皮上一滚,用另只手一捏饺就成功。安庆有句口头禅叫:
“弄着一包饺”,还有句叫“草纸包饺”,这是擦屁股后的举动,省得恶心不明说只好会意。
老掌柜江启荣侃安庆记忆
讲这么多都是讲水饺的前世因子,言归正传讲江毛水饺。江毛水饺与众有四不同:
第一是店名“江毛”的“江”,不念江而念甘。这是安庆人将“江”发音为“甘”,将*土“坑”念,*土坑(抗)一样,这是没法子的事,只好入乡随俗。
第二是“江毛”,为何有个“毛”字?因创制人江庆福,颈子上有撮白毛,人们绰号他“江毛”的缘故。
第三是外地都叫“馄饨”,而安庆人非得叫水饺。所以安庆十大怪里,第一大怪就是——“馄饨当作饺子卖。”
第四是经营地点,叫“三步两个桥”。这也是掉着经筋的事,哪里有这样小的桥?这是形容安庆城里水多桥多,就像李白讲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白发三千丈”一样,是种夸张修辞手法。
讲了这四不同,再讲江毛水饺于光绪年间创业,一开始是半下午出来夜深回家,专做夜市。在鹭鸶桥、天台里、高井头、小南门一带,沿街挑担叫卖。
江毛是桐城罗家岭人,制作的水饺配料精细,做工独特,口味鲜美,蜚声于安庆古城。江毛水饺状同猫耳,皮薄如同纸张,和别的下水饺的不一样。下饺担子芯像粘浆糊,而江毛的芯如同珍珠。芯子大舍得投成本。
这样薄利多销生意奇好,集了钱后开了家小店在现址对面。家业传承坚守初心,因此久盛不衰,到现在已有一百零五年的历史。早年盲人来,店方将煨汤的鸡肉撕丝,多放几根给他们。充满了老城人情味,让其给人算命时好传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它求的就是这口口相传的声誉!
江毛水饺以上等面粉、黑毛猪后腿,佐以出壳的虾仁,榨菜制馅。用土鸡、骨头熬吊高汤,皮薄、肉嫩、汤鲜独特风味。被誉为安徽第一小吃。
食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年朱镕基总理到安庆视察,江毛水饺成为总理的工作早餐,这给江毛人带来自豪。
如今江毛水饺走出家庭经营,用现代理念在胡总带领下规范经营。不像以前随心所欲,质量难以保障。现在原料配比有硬性指标:面粉克、虾仁80克、瘦肉馅克、榨菜50克,这样规范质量有了保证。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可以看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子女陪伴下,有的甚至推着轮椅来“江毛”,品尝过去的味道,寻找早年的记忆。这是安庆老城一张,金光闪闪的饮食文化名片!
江毛水饺现在成立了美晨餐饮公司,在宜秀区建成0平米加工车间,统一制作馅料,全程冷冻物流配供。计划在安庆开设80家连锁店,打造老城百姓,喜闻乐见的身边美食。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和省电视台先后报道,江毛水饺风味和文化传承,有地域特色。现在连锁经营多家分店……“江毛水饺”这百年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
塔影横江边走边拍老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