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纵千丈,叶落终归根。对家乡的*牵梦绕,随着年龄的增长、亲人的离去而变得更加强烈。信手拿起闲时所写的家乡美文,任由思绪在家乡的小河中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漫游、在梨园的上空萦绕,时断时续,时隐时现。10多万字的浮想联翩中,有对过去的回忆,有对未来的憧憬,像是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又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总之,每一篇文章都在说话,以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它想告诉你的,是家乡的今与昔、忧与喜、好与坏,既不一味地拘泥于对家乡的宣传,也不只停留于对往事的回忆,以致我一时没能给它取好名,因为我还不太能用一个简短的词语很精准、贴切地概括出它的内容。好在只要心是近的,真情总会得到最好的表达。
如果你听过诗歌中的“乐府双璧”,抑或读过东汉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就不会对“孔雀东南飞”一词有陌生感。“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正是我的家乡小吏港,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境内的一座小镇,隶属怀宁县,与古皖国都城潜山“一衣带水”,古皖河穿流而过,“王家山遗址”文化悠久。这里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古商埠、皖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自东汉建安年间建郡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可能都有一个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或许都是一道风景……
说起小吏港,就不能不说怀宁。大约20-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境内12处旧石器时代、处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就是其久远历史的见证。自东晋义熙年间(-)建县,怀宁历经了多年的风雨洗礼。南宋景定元年(),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多年,清康熙六年(),安徽布*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后,省府县同城而治多年。这也是怀宁“首府首县”的由来。不管是“府县同城”还是“省府县同城”,历史都惊人相似地选择了怀宁,足见其风水宝地。山水钟灵、物产丰饶、人文荟萃、俊彦辈出,即使你用尽这些共性得有些趋同的词汇,似乎也难以逼真地勾勒出它的形象,而倘若你能绞尽脑汁想出个性化的溢美之词,用在它身上又好像都很贴切。这应该就是其独到的个性之美吧。
之所以能夸下如此的海口,皆因它的当之无愧。“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它以厚重的历史有力地佐证了这一切。千百年来,“千年一人”的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兄弟双雄”陈延年陈乔年,“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代完人”教育家王星拱,“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葂,京剧大师杨月楼杨小楼,明末清初文科状元刘若宰,“麦地诗人”海子,也都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成于斯。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一连串的鼎鼎大名对于一个小县城而言,其实是非常奢侈的。即使放眼全国,能找出这么多如雷贯耳之各界名人的县城也寥寥无几。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无限的羡慕嫉妒恨了。一个个大名之所以被载入历史,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历史,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名字就是一段历史。而每每听到这些不同凡响的先辈故事,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肃然起敬,觉得他们真了不起,觉得家乡真不简单。不管是在古时的科举时代,还是如今的高考时代,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中总也少不了怀宁人的身影。自元至清的余年里产自安庆的7位状元中有2位是怀宁人,清代占安徽四分之一的个进士中有52个是怀宁人,当代居全省第一的安庆34名“两院院士”中有6名是怀宁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怀宁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以致从古代官场的宰相、翰林,到现代沙场的科学家、企业家,再到当代职场的“文胆”、艺术家,一个个名人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奔腾着、闪耀着,不断创造着历史又不断被载入了历史。
有人说,安庆人是安徽的“犹太人”,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把安庆比作“以色列”的话,怀宁就是理所当然的“特拉维夫”。在行*区划调整之前的桐城、怀宁、潜山、枞阳、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县一市”中,历史上出文人、出名人最多的当属桐城(枞阳)和怀宁。随着五横大龙山划归市区、枞阳划给铜陵,怀宁人文、安庆人文被人为肢解得支离破碎,如同好端端的布匹被撕成了一块块碎片。好在文化似乎并不惟命是从于人为的隔阻,安庆、怀宁、小市这几个词语早已超越了行*区划,成为了对这片区域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小就耳熟能详的家乡俗语,仿佛直到如今才真正体悟到其中的含义。地处皖西南的怀宁,既不同于皖北的阜阳、合肥等地,那里的人们性格比较粗犷、口才大多较好、敢冲敢闯,很适合官场;也不同于皖南的徽州、芜湖一带,历史上那里就是徽商的发源地,人们天生就有经商的“基因”和头脑。怀宁人文气、清秀、内敛,缺少江湖上的“匪气”、官场上的“霸气”。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怀宁历史上没出过什么“大官”,却出了不少“大家”。即使是隔壁邻居的桐城历史上有过官至大学士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也只是皇帝的“辅臣”,一定程度上还属于“僚”的角色。但也许正是这种谦和、为善、内敛的乡风,才有了“三世得谥”、“六代翰林”之盛况,才有了“门族清华,世代簪缨”之盛事,才有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之盛誉。在“桐城派”遗风或多或少的薰陶下,一代代怀宁人以其特有的潜质成就着怀宁人的人生风采,他们用另一种魅力不断阐释着怀宁的人文特色。相信有了这些,也不必再去称羡独霸一方、称雄一时的“枭雄”了吧。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怀宁不是出“大官”的地方,但“大官”身边总会有怀宁人的身影。这从各级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的许多领导秘书都是怀宁人足见一斑。怀宁人未必能成就自己,却总能成就别人。就像绍兴出“师爷”一样,怀宁出智囊、出谋士,只是后人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总结、宣传而已。而弘扬地域文化,恰恰需要去拾掇历史的文化碎片。有人说,当下最有钱的10个安徽人中,会有一个安庆人;也有人说,北京所有的中央国家机关中都有怀宁人;更有人说,全国的大街小巷中都能遇见小吏港的生意人。虽然我无从考证它的准确性,但至少从侧面佐证了一个现象,就是走南闯北的家乡人,靠自己的脚力、毅力、能力走遍了天下,温州人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四千四万”精神,同样是家乡人的真实写照。你可能不知道,小市老街的竹席市场是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同时诞生的。所以,我多次说过,谁不了解“三种人”(人文、人才、人脉),谁就不了解安庆、不了解怀宁、不了解小市。
俗话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性格特征。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从小看到老”的含义。怀宁人仿佛天生的内秀和才气,让其散发着让人景仰的气质,但儒雅的外表下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让人感觉到一种文人的清高和些许傲慢,甚至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感。如果你能有这种感觉,那恭喜你,你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怀宁人。聪慧、勤奋、文气、清高,是小吏港人性格的典型特征,而肯吃苦、牛脾气、各顾各、不善融通、“凭本事吃饭”、“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外来和尚好念经”,更成为小吏港人性格的最经典具象。这是小吏港人的“长板”,往往也成了小吏港人的“短板”。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果人都变了,那怀宁就不再是怀宁、小吏港也不再是小吏港了。
或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是先辈对小吏港的垂青。就在这52.23平方公里面积、2.5万人口的小镇,无论是*界、商界,还是教育界、艺术界,你都能找到继承先师衣钵的精英们。粗略一数,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画家的四松村人夏明远,有国学一级大师、新时期文艺百强艺术大师的茅庵村人谢超元,有官至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扬旗村人詹夏来,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的受泉村人汪春兰,有亦*亦商的华闻传媒董事长的受泉村人汪方怀,有浙江大学地球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的受泉村人夏群科,有广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的受泉村人夏良平,还有不胜枚举的能工巧匠、腰缠万贯的商贾名流、独树一帜的业界翘楚、前程似锦的后起之秀,如果名字一一列上,将会是长长的一大串。他们的成长历程,再次印证了小吏港作为“文化之乡”的历史厚重感和鲜明时代感。如果说,历史上的安徽看安庆、徽州,现代的安庆看怀宁、桐城,那么是否可以斗胆来一句,未来的怀宁看小市、石牌?这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梦想要有,万一成真了呢?
笔端的墨水流淌至此,我也似乎想好了书名。就叫《为小吏港代言》,如何?
是为序,以记之。
夏效鸿副研究员,中国楼宇经济知名专家,《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系列编著,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MBA兼职教授,杭州市第八届社科联理事会常务理事。被誉为“中国楼宇经济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领域: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经济。
著有《走进总部经济时代》《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十年》等专著,编著—年度《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等。代表作有《走出经济逆周期表现中的楼宇经济“城市样本”》《以“新制造业计划”吹响制造业再出发新号角》《从现代化大城市视角看杭州发展的“喜”与“忧”》《以逆势飞扬之毅力走出逆周期表现着力擘画“一城一窗”新画卷》《直播电商,还能“火”多久?》《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楼宇经济发展》《楼宇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楼宇经济发展与*府服务力提升》、《“新常态”下的楼宇经济融合发展》《楼宇经济“2.0时代”的“互联网+”路径》《“去库存化”任务下的楼宇经济发展》《品质品位品牌:楼宇经济的下一个“风口”》《楼宇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等。
夏效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