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合肥县属于安徽省安庆道,这一行*区划源自94年发布的《道官制》,同属于该道还有江淮地区的十五县。年道制废除,省直管县。99年《安徽省60县产业调查繁表》记载合肥县46人,年《安徽全省户籍第一次调查报告书》则显示为人,九年间减少了万多人,但一直是安徽人口第二大县,仅次于阜阳县。
合肥县全图(来源
年《安徽省明细地图》)
城池规模和城市功能区,与清代相比变化不大。行*区位于城区中西部,文教区在东南部,商业与服务业集中在十字街(今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和四排楼附近。合肥县分城区、东部镇乡、西部镇区、南部镇乡、北部镇区、东南镇区、西南镇区和西北镇区。主要城镇有梁县、三河、店埠、排头、撮城、官亭、青阳、圆疃、长宁、长城、上派河、石塘、青龙厂、左路、丰乐河、界河、金桥、吴山庙等。
93—年,北洋*阀倪嗣冲治皖期间,合肥教育遭受挫折,城乡学校折损一半,“停学办团,弦诵中辍,校舍萧然”。期间,98年合肥县沿用清代制度,重新设置教育行*机构——劝学所。年,改设教育局(由县长任免局长)。当年,教育事业开始恢复,渐有较大起色,一时成蓬勃之象。虽然当时已经设有主管机构,但多为地方豪绅掌控,教育行*呈现“奄奄不振之状,教育经费紊乱而无整理”。至年北伐战争期间,“全县学校停闭”,后大多校舍毁于战火,城乡教育再遭折损。年,省教育厅相继公布《安徽省县长办学考试暂行条例》、《安徽省县督学暂行条例》等,基本规范教育行*机构职能与运作。县立中学校长由县呈报省厅委任,省立中小学纳入省厅管理,私立中学也需省厅立案并报教育部备案。年,学校渐次恢复,但校舍、设备等一时皆难以恢复旧观,只能勉强维持日常教学。
清代庐州府学教室一角(来源
资料图片)
96年,有县立高等小学校3所(县立第一、县立第二、县立启明初等高等小学校),公立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等5所(县东乡公立群英初等高等小学校、私立贞英小学校等)。年成立第一家省立小学——省立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至年,小学校超百所。当时的初小设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图画、唱歌等课程,高小则另有读经(年废止)、理科、地理、农业、商业、英文等课。年,县城有公、私立小学26所(省立所、县立6所、城立7所、公立所),县立与城立有女子小学,在校小学生余人(其中女生人)。
合肥小书院(绘图
马骅)
年,有省立中学一所,即省立第二中学(小书院址,今合肥九中);公立中学一所,即合肥公立女子中学(大观音庵址,医院东首北侧,一说创办于年);私立中学两所,即私立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四牌楼北姚公馆址,今宿州路邮*大楼,后迁今南门小学址)和私立合肥三育中学(基督农场,医院东首路南)。在接下来十年间,又陆续创办一些省、公、私立中学。年,教育先贤刘君尧创立私立合肥正谊中学,起初校址在旧县学内(今原省总工会址),两年后迁至义仓巷新址,是今合肥三中的前身。年,刘剑文创立私立合肥庐阳中学,校址在(县署东侧)今合肥四中老校址西侧,三个学期后因经费告罄停办。年,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创立,校址在旧县学内。年,省立二中与省立六师合并为省立第六中学,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校址在大、小书院(今老省府、合肥九中址)。
三育学校旧影(来源
资料图片)
当时城内的书店较少,仅有大酉堂(95)、台记书店、大智堂书店(99)等几家。公共图书馆方面,年冬,中和局在尚节楼街(今徽州大道,安庆路至长江中路段)创办了合肥县立中和图书馆,馆藏书刊千册(专设图书报刊阅览室),这是合肥第一家对民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年初,迁至府学明伦堂(今合肥四中老校址),不久因战争停止开放。年,重新整顿,在尚节楼街原址恢复开放。
又是年,那年春天娄迈三在医院附近开办了城南游艺园,有大鼓、杂技、马戏、京戏(京剧)、倒七戏(庐剧)、文明戏(话剧)等项目,晚间放一些无声电影。这年冬天歇业。说到电影,也是这个时期传入了合肥。年夏,美国传教士、医院院长柯普仁在合肥的自家别墅(医院附近)庭院内的草坪上,为当地士绅和教会人士放了一部无声电影,这是合肥第一次有记载的电影放映活动。
洋楼旧影(来源
资料图片)
卫生事业。民国初期合医院,人们更多的选择是坐堂中医或者乡村草医等。医院,起初是由眼科医生柏贯之于年在杜家巷(今淮河路上)所办的西医诊所,年迁往新址(医院宿舍)并改为“医院”,94年再一次更名,医院的前身。慈善救援组织红十字会于92年正式成立了庐州分会,年曾开办了施粥厂。年(一说年),医学博士、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刘梦九(刘锡麟,一说刘孟九)在四古巷对面一栋老医院,这是医院。
医院旧影(来源
资料图片)
体育方面。年,唐殿卿在城隍庙开设拳场,教习石头拳、查拳等。年,马小胜在南门外开设拳场。庐州府城隍庙(摄影
束文杰)
经济与交通运输民国初期,日本的东亚同文会曾著有《中国省别全志》,其中《安徽省》部分,对合肥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农业方面,“说到合肥本地的物产则最有名的是米,还有麦、豆、花生等,其次是杂谷,而茶、麻、毛皮等产物也有不少”。“吴山庙,位于江淮分水岭的顶点,在合肥与寿州交界处,由此往合肥长江流域,土地肥沃,全部都是水田。一过吴山庙至淮河流域,则忽变为高台的地势……缺水不能种稻,因此全部种旱粮,其中最多的是高粱、绿豆、棉花,其次是亚麻、大豆、芝麻。”
关于工业,“本地的工业虽然不发达,但因为附近产棉花和麻特别多,因此有毛巾制造厂和麻布织造厂,竹器、铁器也不错。其中最发达的还是织布业,每年出品有十七万匹。”年,洋袜从国外传入,当年仁华针织袜厂兴办,职工一百多人,有数十台手摇织袜机。92年,义和铲头店(崇德街90号,今长江东路)和鸿群藤器号(后大街号,今安庆路)相继开业,分别生产铸铁犁头和藤制用品。年,方恒兴铁铺在崇德街00号开业,打制建筑铁件。合肥的电也是开始于这个时期。年(一说年)9月日,叶斗南在东门外木滩街(今凤凰桥路)成立了“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仅5间机房、台50千瓦发电机及台00马力柴油机,供电区域也仅东大街(今淮河路)、前大街(今长江中路)、后大街(今安庆路),日供电8—24小时,主要用户是*府机构及巨商大佬。
合肥老电厂旧影(来源
资料图片)
关于商业,他统计了民国初期的商业机构有“商务总会(商会)、钱业公所、布业公所”等。另据商会调查统计,“布业八十户、广货铺十七户、纱业三十户、杂货铺八十户、钱铺四户、米行三十户”,共计户。其中杂货和钱铺资本最雄厚,东门外的米店粮行则相对较少。当时的著名商号有杨裕发、沈德丰、沈鸿昌、厚丰、鸿福兴、益兴隆、永康、沈余庆、同宏泰、杨丰泰等。92年,合肥产的麻饼、烘糕、寸金、白切、方片糕等精细糕点已经享誉大江南北。年,合肥布业公会有成员78家,资金约占8个同业公会资金总和的20%。当然,这一时期,洋货大肆传入,物产贸易频繁。银行业方面,仅有中国银行合肥支行(96年设,年裁撤)、交通银行芜湖支行合肥汇兑所(96年设)以及几家钱庄。
陆路交通方面,此时继续沿用清代传统驿站和管道。出东门向东至店埠分两路,向北至定远,向东至全椒、滁州;出西门向北有两条,一条通六安,中途吴山庙分一道至正阳关,另一条通寿州;出南门至舒城、桐城、安庆。年,合肥开始有公路汽车业务,但发展极为缓慢。那年,合六、合安公路动工兴建,分别于93和年竣工通车。水运交通,则是由南淝河经施口,过巢湖,通过裕溪河、裕溪口,到达长江。当时主要是小火轮运输,还有一些摆船、江船、划子船等普通民船,进行旅客、货物运输。当时合肥县设有庐州邮务局,主要乡镇设有邮*代办处,村镇设有信柜。城内还设有无线电台,呼号XHF,波长66米,电力5瓦特。
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58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唐太宗贞观元年(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年-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年-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节度。后晋到后汉(年-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节度。后周时(95年-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
宋神宗熙宁五年(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4年),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年),设江南左右布*使司,江南左布*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年),江南左布*使司改为安徽布*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年-86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9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9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
民国十七年(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年),置行*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年)5月,日*侵占合肥县,国民*府将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
民国二十九年(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年)8月复治合肥城。
民国三十四年(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民国三十七年(年)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年2月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
年月2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道之书院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努力结合中华近现代形成的优秀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度融合,致力服务当前社会,尤其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智慧支持。几年来,通过调研、茶叙、沙龙、静修、太极会、讲座,对接各类资源,切实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深受企业欢迎。书院联系:(王院工)道之书院以文化己以己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