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于年9月14~1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EASD不仅是欧洲,也是全球糖尿病研究者展示的平台。当地时间9月17日下午1:00-2:00,EASD年会壁报区展示医院贾伟平教授及其同事发表的相关研究。
Authors:W.Congrong,Y.Zhang,W.Jia
Time:Sep17,1:00-2:00PM
Location:PosterHall
PresentationNumber:
一氧化氮合酶1衔接蛋白(NOS1AP)可调节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活性,可通过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结合影响一氧化氮(NO)的释放。既往研究表明,rs位点可通过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影响NOS1AP基因的表达。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性与NOS1AP基因中的rs位点有关,且C等位基因是风险等位基因。
研究者应用两个互补的分析平台[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rs位点的极端基因型(AA及CC)人群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研究共计入选55例糖调节正常的健康受试者,其中CC型及AA型分别有27例和28例。
在血清种代谢产物中,与CC携带者相比,AA携带者共计有7种代谢产物(苹果酸、肌苷、麦芽糖、核糖、核糖醇、丝氨酸及甘氨酸)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
携带NOS1AP基因的人群中,其rs位点的极端基因型AA与CC相比较,共有7种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这些代谢产物可能会通过与NOS1SP蛋白相交联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故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新视角。
Authors:J.Yin,Y.Xiao,L.Wei,W.Jia
Time:Sep17,1:00-2:00PM
Location:PosterHall
PresentationNumber:
二甲双胍及*连素均能降低血糖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是其作用的潜在机制之一。但理论上来讲,营养过剩如高血糖可使AMPK失活。本研究旨在确定二甲双胍及*连素在高糖条件下是否能够通过激活AMPK发挥降糖作用。
研究者等观察了二甲双胍及*连素两种药物对HepG2肝细胞及C2C12肌小管的降糖作用,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AMPK及ACC的磷酸化以评估AMPK信号通路的活性,以培养介质中的乳酸浓度评估无氧酵解情况。
二甲双胍与*连素均可显著增加HepG2肝细胞及C2C12肌小管的葡萄糖消耗,且该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两者的降糖效果不受葡萄糖浓度(5.6mmol/L、15mmol/L及30mmol/L)的影响。此外,二甲双胍与*连素还可显著促进乳酸的产生。在葡萄糖浓度为5.6mmol/L时,5mmol/L的二甲双胍及10μmol/L的*连素可促进AMPK及ACC的磷酸化;但是,当葡萄糖浓度增高至15mmol/L时,则无法激活AMPK信号通路;当葡萄糖浓度达到30mmol/L时,两类药物甚至会降低AMPK及ACC的磷酸化。但令人意外的是,与葡萄糖浓度较低时相比,葡萄糖浓度较高时AMPK及ACC的磷酸化水平却更高。
上述结果提示,二甲双胍与*连素可通过刺激糖酵解促进葡萄糖代谢,且该作用与葡萄糖浓度不相关。葡萄糖浓度较低而非较高时,二甲双胍与*连素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但较高的葡萄糖浓度本身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
Authors:Y.Zhang,C.Wang,W.Jia
Time:Sep17,1:00-2:00PM
Location:PosterHall
PresentationNumber:
线粒体DNA第位点A→G突变可导致母系遗传的糖尿病及耳聋(即线粒体糖尿病)。但是,目前合并上述突变的糖尿病患者中,突变异质性、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及代谢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给线粒体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入选5例合并线粒体DNA(AG)突变的糖尿病患者(其中3例属于同一家族),测量其BMI、血压,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于0、30、60、、及min测定其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行纯音听阈检查、脑MRI、视觉诱发电位及心电图检查。此外,采用基于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定量评估上述患者的突变异质性,行定量逆转录PCR观察13个OXPHOS基因的表达。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对上述5例合并线粒体DNA(AG)突变的患者、5例2型糖尿病患者、5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及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进行分析。
很多临床情况与线粒体DNA(AG)突变具有相关性,甚至在无症状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该突变携带者的OXPHOS复合体系的亚基及呼吸链集成存在缺陷,且其血样、口腔细胞及尿沉渣中的突变异质性水平亦存在差异。
线粒体DNA(AG)突变具有独特的代谢谱。其中一些代谢产物的显著变化可能与神经递质及能量传递有关。代谢谱及氧化磷酸化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合并线粒体DNA(AG)突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